《送宋中道郑州拜扫》

时间: 2025-02-04 17:09:19

酣酣道旁杏,戢戢垅上柏。

不知烟火禁,但感风露易。

开关扫墓隧,向树系车軶。

洒泪有余悲,麒麟高几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宋中道郑州拜扫
作者: 梅尧臣

酣酣道旁杏,戢戢垅上柏。
不知烟火禁,但感风露易。
开关扫墓隧,向树系车軶。
洒泪有余悲,麒麟高几尺。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在墓地扫墓的情景。路边盛开的杏花,静静立着的柏树,虽然不知道这里是否有烟火的禁忌,但却能感受到风露的清新。开门进入扫墓的小道,车子停在树下。泪水流淌,心中悲切,仿佛那麒麟的身高更显得悲伤。

注释:

  • 酣酣:形容春意盎然、花朵盛开的样子。
  • 戢戢:形容柏树生长得茂密而直立的样子。
  • 烟火禁:指的是祭祀时是否有烟火之禁,可能暗示对传统的尊重。
  • 风露易:形容清风和露水的轻松自在,表现出一种自然的和谐。
  • 开关:指打开门,进入扫墓的地方。
  • 洒泪:流泪,表示对逝者的怀念与哀伤。
  • 麒麟:象征吉祥的动物,此处可能用来比喻逝者的高贵与伟大。

典故解析:

麒麟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吉祥与美好,常与圣人或贤者相联系,寓意着对逝者的尊重和怀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约1000年-1060年),字子云,号梅村,晚号梅山,宋代诗人,生于福建。以山水田园诗著称,其诗清新自然,感情细腻,善于描写自然景物与人情世故。

创作背景:

此诗写作于梅尧臣的个人经历中,体现了他对亲友逝去的悼念,表达了对生与死、自然与人情的思考。

诗歌鉴赏:

梅尧臣的《送宋中道郑州拜扫》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与深情的表达,展现了对逝者的怀念和对生命的感悟。诗的开头以“酣酣道旁杏,戢戢垅上柏”两句描绘了春日的景象,生动形象地呈现出墓地周围的自然环境。杏花的盛开与柏树的挺立,象征着生与死的交融,生机与静谧并存。接着,诗人以“不知烟火禁,但感风露易”来引入对传统祭祀的思考,虽然不知烟火有无禁忌,但他更关注自然的变化与氛围。

“开关扫墓隧,向树系车軶”则描写了进入墓地的情景,展现出一种沉重与肃穆的氛围。最后,诗人以“洒泪有余悲,麒麟高几尺”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悲伤与怀念,麒麟的象征意义让这份悲痛更显得深刻。

整首诗在情感上充满了对逝者的敬意与思念,并通过细腻的视觉意象与感性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深刻感受。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酣酣道旁杏:描绘道路旁盛开的杏花,生动展现春日的气息。
    • 戢戢垅上柏:柏树坚挺而直立,象征着坚韧与长青。
    • 不知烟火禁:对祭扫时是否适合燃火的疑虑,体现对传统的尊重。
    • 但感风露易:自然的清新感受,传达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开关扫墓隧:进入墓地的情景,显得庄重与肃穆。
    • 向树系车軶:将车停在树下,暗示着对逝者的朝拜与尊重。
    • 洒泪有余悲:流下的泪水,表达了深切的怀念与悲伤。
    • 麒麟高几尺:用麒麟的高度比喻逝者的伟大。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泪水与麒麟相联系,赋予感情更深的象征意义。
    • 拟人:景物描写中赋予自然以情感,增加了诗的生动性。
    • 对仗:诗句的音韵和对称使得整体更具韵律感。
  • 主题思想: 诗歌表现了对逝者的哀悼,同时反映了生命的脆弱与自然的永恒。通过细腻的描写,诗人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融为一体,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哲思。

意象分析:

  • 杏花:象征春天的生机与希望。
  • 柏树:象征坚韧与长青,寓意长久的怀念。
  • 风露:象征自然的清新与生命的流逝。
  • 泪水:象征悲伤与怀念,流露出人对逝者的深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酣酣”是形容什么?

    • A. 春意盎然
    • B. 秋风萧瑟
    • C. 冬雪皑皑
  2. “洒泪有余悲”中“泪”主要表达什么情感?

    • A. 高兴
    • B. 怀念
    • C. 愤怒
  3. 诗中提到的“麒麟”象征什么?

    • A. 不吉利
    • B. 吉祥
    • C. 平常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 比较梅尧臣的《送宋中道郑州拜扫》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两者都涉及送别,但梅诗更强调对逝者的哀悼,而王诗则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与期待。两者在情感基调和描写手法上各有千秋,展现了不同的诗人风格与人生观。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梅尧臣诗文集》
  • 《宋代诗人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