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故原战
落日探兵至,黄尘钞骑多。
邀勋轻赴敌,转战背长河。
大将中流矢,残兵空负戈。
散亡归不得,掩抑泣山阿。
白话文翻译:
夕阳西下,士兵们已到战场,战马在黄尘中奔腾如潮。
大家轻易地去迎敌,背对着长河不断转战。
大将被箭射中,残存的士兵空有武器却无力奋战。
散落逃亡的士兵无法回归,只有在山阿中掩面痛哭。
注释:
字词注释:
- 探兵:指侦查敌军动向的军队。
- 黄尘:战场上的尘土,象征战争的混乱。
- 邀勋:轻易地迎战,邀约功勋。
- 背长河:背向长河转战,寓意战斗的艰难。
- 中流矢:在战斗中被射中,形容大将的悲惨境地。
- 散亡:四散逃亡,形容士兵的溃败。
- 掩抑泣:掩面痛哭,表现失望与哀伤。
典故解析:
诗中通过描写战争的场景,反映出历史上常见的战斗惨烈和士兵的悲惨命运。在古代战争中,大将中流矢是常见的悲剧,象征着失去指挥的混乱局面。长河的意象也常用来表现战争的浩劫与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字圣俞,号白石,宋代著名诗人,擅长山水诗和咏史诗。他的诗兼具古雅与清新,常用简练的语言表达深邃的情感。梅尧臣的作品多反映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个人的悲慨。
创作背景:
《故原战》创作于战乱时期,反映出诗人对战争的深刻思考与对士兵命运的同情。诗中描绘的场景,真实地再现了战场的残酷和士兵的无奈,具有强烈的历史感与人文关怀。
诗歌鉴赏:
《故原战》是一首深刻描绘战争残酷的古诗,诗中不仅有对战斗场面的生动描述,也流露出对士兵命运的悲悯。开头两句“落日探兵至,黄尘钞骑多”便立刻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紧张而混乱的战场,夕阳的余晖映照着战士们奔赴战斗的身影,黄尘滚滚,似乎可以感受到战争的紧迫和无情。
接下来的“邀勋轻赴敌,转战背长河”则表现出士兵们在战斗中拼搏的勇气与艰辛,背对着长河,象征着他们前路的渺茫与无助。而“大将中流矢,残兵空负戈”则将战斗的悲剧推向高潮,大将被箭射中,残存的士兵虽有武器却无力回天,暗示着战争的无奈与无情。
最后两句“散亡归不得,掩抑泣山阿”更是将士兵的绝望升华,四散逃亡的他们无法回归故土,山阿之地成了他们痛哭的地方,既是对家园的怀念,也是对战斗无果的深切哀伤。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情感的渲染,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士兵的悲惨命运,给人以深刻的思考与反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落日探兵至:夕阳下,侦查敌情的士兵到达战场。
- 黄尘钞骑多:黄沙飞扬,骑兵众多,战场一片混乱。
- 邀勋轻赴敌:轻易地去迎战,表现出对荣誉的渴望。
- 转战背长河:背向长河不断转战,体现出士兵的无助与艰辛。
- 大将中流矢:大将被射中,表示战局的急转直下。
- 残兵空负戈:剩下的士兵虽然有武器,却无法再战。
- 散亡归不得:四散逃亡,无法回归故地,表现绝望。
- 掩抑泣山阿:只能在山阿中掩面痛哭,表达失落与悲伤。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士兵的困境比作黄尘滚滚,象征混乱与无奈。
- 对仗:整首诗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意象:夕阳、黄尘、长河等意象交织,营造出战争的惨烈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战场的描绘,反映了战争带来的悲惨命运,表现了士兵的无奈与哀伤,抒发了对战争的深刻思考和对生命的珍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落日: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战斗的结束,暗示战争的惨烈。
- 黄尘:代表战争的混乱与无序,反映出战场的悲惨。
- 长河:象征着不可逆转的历史和人生的无奈。
- 大将:代表战争的决策与指挥,体现出其悲惨命运。
- 山阿:作为士兵悲伤的归宿,代表着他们心灵的伤痛与失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黄尘”主要指什么?
A. 战场的尘土
B. 农田的土壤
C. 迷雾
答案:A -
“大将中流矢”意指什么?
A. 大将胜利
B. 大将受伤
C. 大将被俘
答案:B -
整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欢快
B. 悲伤
C. 期待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李白的《侠客行》
诗词对比:
- 《登鹳雀楼》与《故原战》:两首诗均描绘了壮丽的景象,前者强调壮志未酬的豪情,后者则表现战争的惨烈与士兵的无奈。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截然不同,反映出不同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梅尧臣诗集》
这些书籍将有助于深入了解古诗词的魅力及其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