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范景仁王景彝殿中杂题三十八首并次韵其二》

时间: 2025-02-04 16:56:27

天子寻常幸直庐,裹头宫女捧雕舆。

红泥已赐春醅酒,黄帕曾经御览书。

林果鸟应衔去後,燕窠虫有落来余。

禁中事事能传咏,播在人间不是虚。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梅尧臣的诗《和范景仁王景彝殿中杂题三十八首并次韵其二》如下:

天子寻常幸直庐,裹头宫女捧雕舆。
红泥已赐春醅酒,黄帕曾经御览书。
林果鸟应衔去后,燕窠虫有落来余。
禁中事事能传咏,播在人间不是虚。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皇帝常常光临的直庐,宫女们包裹着头巾,恭敬地捧着雕刻华丽的车舆。红泥酒器里已经盛满了春天的美酒,黄丝帕子上曾经放着皇帝亲自阅览的书卷。林中的果实和鸟儿都应当在此时飞走,燕巢里的虫子也留下了余音。禁中发生的一切事情都能传唱成诗,流传到人间并不是空虚。


注释:

  • 寻常:常常、频繁。
  • :光临、游玩。
  • 直庐:指一种宫殿或居所,这里指皇帝的居所。
  • 裹头:包裹头巾,指宫女的装束。
  • 雕舆:精美雕刻的轿子,皇帝出行所用。
  • 春醅酒:春季酿制的酒。
  • 黄帕:黄色的帕子,古代用作书卷的封面。
  • 御览书:皇帝亲自阅览的书籍。
  • 林果鸟:树林里的果实和鸟儿。
  • 燕窠虫:燕子的巢穴,巢内的虫子。
  • 禁中:皇宫之内。
  • 能传咏:能够吟唱传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字仲明,号香山,宋代诗人,曾任官职,生活在北宋时期。以山水田园诗著称,擅长写景抒情,诗风清新自然,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北宋时期,当时的社会环境相对安定,文人们多在宫廷中活动,诗歌成为文人表达情感和观察社会的重要方式。梅尧臣在诗中描绘了皇宫的日常生活,以此反映宫廷之内的繁华与艺术氛围。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皇帝在直庐的游玩场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宫廷生活的精致与繁华。开篇直接引入天子,体现了皇权的神圣与威严,宫女的装束与雕舆的描绘则增添了宫廷的华丽感。红泥酒与黄帕书卷的意象,象征着春天的生机与文化的传承,反映了当时文人对自然与文化的尊重。

诗中提到的“林果鸟应衔去后,燕窠虫有落来余”,表现了自然界与人类生活的和谐,鸟儿的飞去与虫子的落下暗示了生命的循环与变迁,流露出诗人对生命的思考与感怀。最后两句“禁中事事能传咏,播在人间不是虚”,则强调了诗歌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诗歌的传播不仅是艺术的体现,更是文化的延续。

整体而言,此诗以优美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展现了宫廷的风雅与诗人的内心感受,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天子寻常幸直庐”:描述皇帝频繁来到直庐,展现了皇帝的生活状态。
  2. “裹头宫女捧雕舆”:描绘宫女的形象与她们的职责,显示出宫廷生活的精致。
  3. “红泥已赐春醅酒”:春天的美酒象征着美好时光与丰收。
  4. “黄帕曾经御览书”:黄帕书卷的提及,反映出皇帝对文化的关注。
  5. “林果鸟应衔去後”:暗示自然界的变化,生命的流逝。
  6. “燕窠虫有落来余”:描绘了生命的细节,增添了生活的真实感。
  7. “禁中事事能传咏”:强调宫廷生活的诗意,传达出诗歌的力量。
  8. “播在人间不是虚”:诗歌不仅是艺术的表现,更是文化的传播。

修辞手法:

  • 比喻:运用比喻手法,如“春醅酒”,将酒的美好与春天的生机联系在一起。
  • 拟人:表现自然界的细腻变化,赋予鸟儿和虫子以情感。
  • 对仗:整首诗的结构和内容有较强的对仗工整,增添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围绕宫廷生活的丰富性与文化的传承,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敏锐观察与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同时也表达了对诗歌艺术的认可与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天子:象征权力与尊贵。
  2. 宫女:代表着宫廷的繁华与日常。
  3. 春醅酒:象征生机与希望。
  4. 黄帕书:体现文化的传承与尊重。
  5. 林果鸟:自然的美好与生命的流动。
  6. 燕窠虫:生命的细节与真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春醅酒”象征着什么? A) 秋天的丰收
    B) 春天的生机
    C) 冬天的寒冷
    D) 夏天的热情

  2. “禁中事事能传咏”中的“禁中”指什么? A) 学校
    B) 皇宫
    C) 市场
    D) 农田

  3. 整首诗的主要主题是什么? A) 战争与和平
    B) 自然与人文
    C) 爱情与失落
    D) 旅行与冒险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梅尧臣与李白的对比:梅尧臣的诗更注重宫廷生活与自然的和谐,而李白则多表现个人的豪放与孤独。两者在风格上差异明显,但都展现了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梅尧臣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