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芳信 暮秋月夜,时方因病止酒,用王碧山韵》
时间: 2025-01-11 08:57:5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探芳信》
暮秋月夜,时方因病止酒,用王碧山韵
作者: 王策 〔清代〕
夜如昼。奈花径无花,酒徒断酒。
月仍前度月,人谁旧年旧。
谩愁髀肉生閒里,落得平消瘦。
况饥村突冷馀尘,井荒缺甃。
海气耳边骤。怕鲸欲移宫,鳌思翻岫。
晴过今宵,来夜再晴否。
霜风又捲山松发,秃似瞿昙首。
更何言栗里门前病柳。
白话文翻译
在这如同白昼的夜晚,花径上没有花,酒徒也因病停止饮酒。
月亮依旧是以前的月亮,而人却都是去年的陌生人。
无端的愁绪让我的身体在闲适中发胖,结果却是消瘦如常。
更何况饥饿的村庄在冷风中显得愈发荒凉,井里也缺少了石头。
海风骤起,耳边响起,怕是鲸鱼要搬迁宫殿,鳌鱼想要翻山。
今夜的晴天过了,明晚还会再晴吗?
寒霜又卷起山间松树的发,光秃秃的像是禅宗的瞿昙。
更何必说门前的病柳了。
注释
- 奈: 何忍,怎样。
- 酒徒: 爱喝酒的人。
- 髀肉: 大腿上的肉,常用来指身体的肥胖。
- 甃: 石板。
- 鲸: 巨大的海洋生物,此处比喻不可捉摸的事物。
- 鳌: 传说中的神话生物,能翻山。
- 瞿昙: 指释迦牟尼,佛教创始人,常用以比喻光秃的样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策,清代诗人,生于明末清初,其诗风承袭传统,兼具清新与沉郁,常以自然景观表达个人情感,尤其擅长描写秋冬季节的意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暮秋,诗人因病未能饮酒,与往年热闹的秋景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往昔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寂静的秋夜,诗人在月光下感受到孤独与失落。开篇“夜如昼”形象地展现了月夜的明亮,却又在此明亮中感受到的哀愁。花径无花让人倍感失落,酒徒断酒则暗示着生活的无趣与乏味。作者通过对月亮的思考,感叹流逝的岁月,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也在不断加深。
接下来的几句中,诗人将身体的肥胖与消瘦结合,反映出内心的矛盾与焦虑。饥饿的村庄与荒凉的井口,构建了一个饱含冷清与凋零的意象,进一步加重了诗中的悲凉情绪。“海气耳边骤”,暗指外界的变化与不可预知的未来,诗人在对比中感到无奈。
最后的几句,诗人面对霜风与秃松,喻示岁月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感慨万千。整首诗在细腻的描写中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深刻思考,既有对过去的怀念,又有对未来的迷茫,展现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夜如昼: 夜晚的明亮程度如同白昼,说明月光明亮。
- 奈花径无花,酒徒断酒: 花径上没有花,诗人感叹身边的凋零;酒徒因病无法饮酒,表现出生活的乏味。
- 月仍前度月,人谁旧年旧: 月亮依旧是旧时的月亮,但人却是陌生的,流露出时间的无情。
- 谩愁髀肉生閒里,落得平消瘦: 无端的愁苦导致身体的变化,反映内心的焦虑。
- 况饥村突冷馀尘,井荒缺甃: 乡村的荒凉与缺乏,表现出生活的困境。
- 海气耳边骤: 突然的海风,暗示外界的变化。
- 怕鲸欲移宫,鳌思翻岫: 惧怕未知的变故,随之而来的不安。
- 晴过今宵,来夜再晴否: 对未来的迷茫,担心明天的天气。
- 霜风又捲山松发,秃似瞿昙首: 寒风卷起松树,光秃秃的景象如同释迦牟尼。
- 更何言栗里门前病柳: 对生活无奈的感叹,最后回到病柳的意象。
修辞手法
- 比喻: “秃似瞿昙首”将松树的光秃比作释迦牟尼的头,生动形象。
- 对仗: 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如“月仍前度月,人谁旧年旧”。
- 拟人: “霜风又捲山松发”,赋予自然现象以人的动作。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暮秋夜景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因病无法饮酒的无奈与对往昔的怀念。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写,反映出内心的孤独、失落与对未来的迷茫,深刻展现了人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对生活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夜: 象征宁静与孤独。
- 月: 代表时间的流逝与记忆的沉淀。
- 花: 生命与美好的象征,花的缺失暗示着失去。
- 酒: 生活的乐趣与消遣,酒徒的断酒象征生活的乏味。
- 山松: 代表坚韧与孤独。
- 柳: 代表柔弱与凋零,暗示生命的脆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夜如昼”是指什么?
- A. 夜晚明亮
- B. 白天黑暗
- C. 月亮消失
- D. 星星闪烁
-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海气耳边骤”表达了对____的担忧。
-
判断题:诗中“秃似瞿昙首”是将松树的光秃比作释迦牟尼的头?(对/错)
答案
- A
- 未来的变化
-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秋夕》 〔杜甫〕
诗词对比
- 王策的《探芳信》与李白的《静夜思》:
- 两首诗都描绘了孤独的夜晚,但王策更侧重于内心的孤寂与生活的无奈,而李白则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王策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唐诗宋词元曲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