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韩三子华韩五持国韩六玉汝见赠述诗》
时间: 2025-02-04 15:40:4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答韩三子华韩五持国韩六玉汝见赠述诗》 ——梅尧臣
圣人於诗言,曾否专其中。
因事有所激,因物兴以通。
自下而磨上,是之谓国风。
雅章及颂篇,刺美亦道同。
不独识鸟兽,而为文字工。
屈原作离骚,自哀其志穷。
愤世嫉邪意,寄在草木虫。
尔来道颇丧,有作皆言空。
烟云写形象,葩卉咏青红。
人事极谀谄,引古称辨雄。
经营唯切偶,荣利因被蒙。
遂使世上人,只曰一艺充。
以巧比戏弈,以声喻鸣桐。
嗟嗟一何隔,甘用无言终。
然古有登歌,缘辞合徵宫。
辞由士大夫,不出於瞽蒙。
予言与时辈,难用犹笃癃。
虽唱谁能听,所遇辄瘖聋。
诸君前有赠,爱我言过丰。
君家好兄弟,响合如笙丛。
虽欲一一报,强说恐非衷。
聊书类顽石,不敢事磨砻。
白话文翻译
圣人说诗时,是否只专注于诗的内容呢?
因事物而激发灵感,因物象而引发表达。
从下而上进行磨砺,这便是国风的精神。
雅正的诗篇和颂歌,既是对美的讽刺,也是道义的传达。
不仅仅是识别鸟兽,而是为了成为文字的工匠。
屈原写《离骚》,自怜其志向难以实现。
愤懑世俗,厌恶邪恶的情绪,寄托在草木虫蚁之间。
自古以来,诗道渐渐衰败,作品多言空洞。
烟云描绘形象,花卉咏唱青红。
人世间极尽谄媚,引用古代以辨别英雄。
经营与巧合,名利因而蒙蔽。
以至于世人只说一技之长。
将巧妙比作戏耍,将声音比作鸣响的桐木。
可叹啊,彼此间何等隔阂,甘愿用无言来终结。
然而古时有登歌,歌词与调合乎宫商。
歌词出自士大夫,并不脱离盲目无知。
我言与当代人,难以用以信任。
虽然歌唱,谁又能倾听,所遇之人全是哑聋。
诸君之前赠我,爱我言辞过于丰厚。
君家兄弟情深,声声和鸣如笙群。
虽然想要逐一回报,强说恐怕不尽真情。
聊写如顽石,不敢去事磨砺。
注释
- 圣人:指古代贤人或有智慧的人。
- 国风:古代诗歌之一种,强调社会风俗和民情。
- 屈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著有《离骚》。
- 离骚:屈原的诗作,表达抒情和对国家及个人命运的思考。
- 雅章及颂篇:古代诗歌中的优雅和颂扬的作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梅尧臣(1002-1060),字子华,号白华,宋代诗人,擅长古诗。以清新脱俗的风格著称,常常借古讽今。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梅尧臣与韩三子等诗友的交流中,表达了他对当代诗歌现状的思考与感慨,反映了对古诗传统的继承与对现实的批判。
诗歌鉴赏
此诗在结构上采用了对仗和排比的手法,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梅尧臣通过对古今诗歌的对比,表达了对当代诗歌的失望与对古代诗歌的怀念。诗中提及的“屈原作离骚”,不仅是对屈原的敬仰,更是对其情感的共鸣。诗中反复提到的“言空”和“谀谄”,揭示了社会中流行的表面华丽与内里空虚,反映了诗人的忧虑和对文学真谛的追求。
通过对比“雅章”与“谀谄”,诗人强调了诗歌的社会责任与表达的真诚。最后一联更是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表露无遗,令人感受到诗人对人际关系的深入思考。整体来看,此诗不仅是对诗歌创作的一种反思,更是对时代变迁的深刻洞察,展现了梅尧臣作为诗人的敏感与智慧。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联探讨诗的本质,是否专注于内容。
- 第二联讨论灵感来源与表达方式。
- 第三联涉及国风的来源,强调传统的重要性。
- 第四联则指出诗歌中的讽刺与道德。
- 逐步深入,最后总结人际关系的隔阂。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烟云写形象,葩卉咏青红”。
- 比喻:将诗歌比作“登歌”,形象生动。
- 排比:多次使用“虽”字增强语气。
-
主题思想:诗歌的主题在于对古代诗歌的怀念和对当代文学现状的批判,强调真诚与内涵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离骚:象征个人情感与命运的深度思考。
- 草木虫:象征自然界中的微小生命,寄托情感。
- 烟云:象征模糊不清的事物与人际关系的隔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梅尧臣所提到的古代诗人是谁? a) 李白
b) 屈原
c) 杜甫 -
诗中提到的“国风”指的是什么? a) 古代诗歌的一种
b) 一种风俗
c) 朝代 -
诗中反复提到的“言空”指的是什么? a) 诗歌的空洞
b) 文字的丰富
c) 人际关系的和谐
答案:
- b) 屈原
- a) 古代诗歌的一种
- a) 诗歌的空洞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离骚》——屈原
- 《静夜思》——李白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诗词对比:
- 梅尧臣与屈原:梅尧臣在表达对当代诗歌的失望时,借鉴了屈原的情感深邃,形成了对比。
- 梅尧臣与李白:李白的豪放与梅尧臣的细腻形成鲜明对比,展示了不同风格的古代诗人对社会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选》——宋代诗歌的经典选集。
- 《古代诗歌理论》——关于古代诗歌创作与理论的研究著作。
- 《梅尧臣集》——梅尧臣的诗文集,深入了解其创作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