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放鹞子》
时间: 2025-01-25 00:22:1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观放鹞子
白皙少年子,秋郊臂苍隼。
日暖饥目开,风微双翅紧。
草际鸣鹑惊,蒿间黄雀窘。
下鞲诚必获,得俊还复哂。
碎脑此非辜,食肉尔何忍。
取乐在须臾,我心良恻悯。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一位白皙的少年,在秋天的郊外放飞苍鹰。温暖的阳光下,他的眼睛因为饥饿而睁得大大的,微风中他紧紧握住双翅。草丛中的鹑鸟受到惊吓,蒿草间的黄雀则显得十分窘迫。若是放弦箭,必定能够捕获猎物,得到俊鸟后他还会露出笑容。可是,打碎小鸟的脑袋,这实在是太残忍了,吃肉又何必如此狠心呢?寻求乐趣在于瞬间的快感,而我心中却充满了怜悯。
注释:
字词注释:
- 白皙:皮肤白嫩。
- 少年子:年轻的男孩。
- 苍隼:一种猛禽,通常指苍鹰。
- 日暖:阳光温暖。
- 饥目开:因饥饿而睁大眼睛。
- 双翅紧:指紧握着翅膀。
- 草际:草丛边缘。
- 鸣鹑:鹑鸟叫声。
- 蒿间:蒿草之间。
- 下鞲:放箭。
- 诚必获:一定能捕获。
- 得俊:得到美好的鸟。
- 复哂:又露出微笑。
- 碎脑:打碎头颅。
- 尔何忍:你怎么忍心。
- 须臾:瞬间。
- 良恻悯:心中充满怜悯。
典故解析:
此诗并没有特别显著的典故,但可理解为一种人性与自然之间的对立,表现了对生命的珍视与同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字冠卿,号东皋,宋代诗人,官至太常博士。他以山水田园诗著称,风格清新淡雅,常关注自然和人情。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一个秋天的郊外,梅尧臣通过观察少年放鹰的场景,表达了他对生命的思考与对自然的敬畏。
诗歌鉴赏:
《观放鹞子》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少年放鹰的场景,既有对自然的生动刻画,也蕴含着对生命的思考。诗的开头,白皙的少年与苍鹰的形象鲜明对比,展现出一种活泼与力量。在温暖的阳光下,少年因饥饿而睁大眼睛,显示出他对捕猎的渴望与紧张。紧接着,诗人描绘了草丛中的鸟儿被惊吓的场景,暗示着自然界中的生存竞争与残酷。
随着诗意的推进,诗人表达了对捕猎行为的反思。虽说捕获猎物可以带来短暂的快乐,但与此相对的是对生命的无情摧残。最后,诗人以“我心良恻悯”结束,表达了对生命的同情与怜悯,传达出一种对自然与生命的深切思考。整首诗在细腻的观察中融入了哲理,展现了诗人对人性、自然与道德的深刻洞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白皙少年子:描述少年外貌,强调其清秀。
- 秋郊臂苍隼:背景设定在秋天的郊外,少年放飞苍鹰。
- 日暖饥目开:阳光温暖,少年因饥饿而眼睛睁得大。
- 风微双翅紧:微风中,他紧握着鹰的翅膀,显得紧张。
- 草际鸣鹑惊:草丛中的鹑鸟被惊动,反映出捕猎的紧张气氛。
- 蒿间黄雀窘:蒿草间的黄雀显示出窘迫,体现猎物的无奈。
- 下鞲诚必获:若放弦箭,必定能捕获猎物。
- 得俊还复哂:捕获美鸟后,少年会露出笑容。
- 碎脑此非辜:打碎小鸟的脑袋是无辜的。
- 食肉尔何忍:吃肉又何必如此残忍。
- 取乐在须臾:快乐只在瞬间。
- 我心良恻悯:我内心充满了怜悯。
修辞手法:
- 对比:少年与猎物的对比,突出生命的脆弱。
- 拟人:草中的鸟儿被描绘得像人类一样感到窘迫。
- 反问:最后一句以反问形式,强调对捕猎行为的道德反思。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少年放鹰场景的描写,探讨了人生的乐趣与生命的脆弱,强调了对生命的尊重与怜悯。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少年:象征着生命的朝气与活力。
- 苍隼:代表自由、力量与捕猎的欲望。
- 鸣鹑、黄雀:象征弱者,反映自然界的残酷与无情。
- 秋郊:秋天的郊外,寓意成熟与变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少年放飞的是哪种鸟?
a) 黄雀
b) 苍隼
c) 鹑鸟 -
诗人对捕猎的态度是?
a) 赞成
b) 中立
c) 反对 -
诗中的“我心良恻悯”表达了什么情感?
a) 高兴
b) 憎恨
c) 怜悯
答案:
- b) 苍隼
- c) 反对
- c) 怜悯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夜泊牛斗星》
- 王维的《山中与裴迪书》
诗词对比:
- 对比梅尧臣的《观放鹞子》与王维的《鸟鸣涧》,前者侧重于对捕猎的反思,后者则强调自然的和谐美。
- 梅尧臣通过凶险的捕猎场景展现人性,王维则用鸟鸣展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梅尧臣的诗与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