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潭上水容暖,野中寒吹横。
行塘人已晚,吟步日难更。
冻地坼枯龟,断冰流破镜。
王都且不远,乐此林泉性。
白话文翻译
水面上波光粼粼,似乎变得温暖,而野外却吹来寒风。
行走在塘边的人已是黄昏时分,吟唱的步伐在夕阳下变得缓慢。
冰冻的土地裂开了干枯的龟壳,断裂的冰面流动如同破碎的镜子。
王都离这里并不远,我却乐于这林泉的性情。
注释
- 潭:水潭,指湖泊。
- 水容:水面反射的光影。
- 寒吹:寒冷的风。
- 行塘:在塘边行走。
- 人已晚:指行走的人已经晚归。
- 吟步:吟唱的步伐。
- 冻地:冰冻的土地。
- 坼:裂开。
- 枯龟:干枯的龟壳。
- 断冰:破裂的冰。
- 流破镜:流动的冰似破碎的镜子。
- 王都:指都城。
- 林泉性:指对自然山水的喜爱。
典故解析
此诗中没有明显的典故,但提到的“王都”可能隐含了对都市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归宿的渴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云,号香山居士,宋代著名诗人,擅长山水田园诗,作品多表现对自然的热爱与人生态度。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山水之美。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梅尧臣晚年,正值他对自然的思考与对生活状态的反思。他常在西湖一带游历,诗中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梅尧臣的《和仲文西湖野步至新堰二首》展现了他对西湖自然美的深切体悟。诗中通过对比描绘了春天的温暖与野外寒风的交织,表现了春天逐渐复苏的景象。首句“潭上水容暖”传达出春水的生机,而“野中寒吹横”则体现了春寒料峭的气息。这种反差引发了诗人对自然的深思。
“行塘人已晚”意指游人已经在黄昏时分归去,暗示着一种孤独的心情,随着时间的流逝,宁静的湖面和寒冷的野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接下来的“冻地坼枯龟,断冰流破镜”则通过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自然的残酷与美丽,干枯的龟壳和破碎的冰面似乎在诉说着时光的无情。
最后两句“王都且不远,乐此林泉性”表达了诗人对都市生活的淡泊与对自然的热爱,尽管王都就在不远处,但他更愿意沉浸于这片林泉之间,享受自然的宁静与和谐。这种情感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哲学思考,强调了人应当珍惜自然的美好。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潭上水容暖:水面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温暖,传达出春天的气息。
- 野中寒吹横:野外的寒风横扫而来,形成了温暖与寒冷的对比。
- 行塘人已晚:行走在塘边的人已经是晚归,暗示时间的流逝与孤独。
- 吟步日难更:吟唱的步伐在夕阳下变得缓慢,表现出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 冻地坼枯龟:冻土裂开枯龟,呈现出自然的残酷与生命的脆弱。
- 断冰流破镜:破冰如同破镜,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事物的变化。
- 王都且不远:王都并不遥远,暗示了都市生活的存在。
- 乐此林泉性:诗人乐于自然,表达了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对比:温暖与寒冷的对比,强化了诗的情感深度。
- 意象:如“枯龟”、“破镜”等意象,生动地描绘了自然的状态。
- 拟人:自然现象被赋予情感,使其更具生动性与感染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都市生活的淡泊,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状态。诗人通过生动的意象与深刻的思考,让读者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和生活的哲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潭水:象征着生命与灵动。
- 寒风:代表着时光与生命的无常。
- 枯龟: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自然的残酷。
- 破镜:象征着过去的破碎与时间的流逝。
- 王都:代表着繁华与喧嚣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A. 苏轼
B. 李白
C. 梅尧臣
D. 杜甫 -
诗中提到的“王都”象征着什么? A. 自然
B. 都市生活
C. 乡村
D. 战争 -
“冻地坼枯龟”中“坼”的意思是? A. 裂开
B. 冻结
C. 干枯
D. 流动
答案
- C. 梅尧臣
- B. 都市生活
- A. 裂开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饮湖上初晴后雨》 – 苏轼
- 《山中杂诗》 – 王维
诗词对比
- 梅尧臣 vs. 王维:两位诗人都擅长描写山水,但梅尧臣更倾向于表现个人情感与自然的关系,而王维则更加注重内心的宁静与道理的深邃。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两者在表达方式与情感基调上的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梅尧臣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