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笛令 其三》
时间: 2025-01-26 07:41:54意思解释
鼓笛令 其三
原文展示
见来两个宁宁地。
眼厮打过如拳踢。
恰得尝些香甜底。
苦杀人遭谁调戏。
腊月望州坡上地。
冻著你影亸村鬼。
你但那些一处睡。
烧沙糖管好滋味。
白话文翻译
两个宁静的人走来,
眼神交错如拳头相击。
恰好可以尝到一些香甜的滋味,
可怜的是谁在这里调戏人心。
腊月里在望州坡上,
你在寒冷中仿佛影子般的村子里。
你只是在某个地方沉沉入睡,
烧着的沙糖管真是美味。
注释
- 宁宁:安静、沉静的样子。
- 拳踢:比喻眼神交错时的冲突。
- 香甜底:指美味的食物。
- 苦杀人:形容令人痛苦的状态。
- 腊月:农历的最后一个月,通常是寒冷的季节。
- 望州坡:地名,可能指的是特定的风景或地点。
- 影亸村鬼:形容在寒冷中,影子如同村里的鬼影般朦胧。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腊月”以及“望州坡”可能与古代节气、地理位置有关,反映出当时的生活场景和自然环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江西人,宋代著名诗人、书法家。他是“江西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以其豪放、清新、俊逸的风格著称,诗作多以山水、田园、咏物为题材。
创作背景
《鼓笛令》系列诗作是在黄庭坚游历时所作,反映了他对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故的细腻观察。该诗产生于一个寒冷的腊月,可能是在他游览某个特定地点时的感受,表达了对生活与人情的思考。
诗歌鉴赏
《鼓笛令 其三》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和情感体验的诗作。诗中描绘了一个寒冷的腊月场景,通过宁静的对话与眼神交错,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诗的开始以两个“宁宁”的人作为引子,暗示了安静的氛围,随后又通过“眼厮打过如拳踢”的描写,表现出一种情感的冲突和对立。
接下来的“恰得尝些香甜底”,则转向了对生活美好一面的感慨,似乎在提醒人们即使在困难和寒冷中,也要寻找生活中的乐趣。然而,诗中随即又转为“苦杀人遭谁调戏”,这种反转的情感深刻地揭示了人心的复杂,暗含了对世事无常的思考。
最后几句通过对“腊月”和“望州坡”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一个寒冷的自然环境中,仿佛看到了影子般的村子,传达出一种孤独与沉寂的感觉。整首诗以对比的手法,交织着宁静与冲突、美好与痛苦,展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见来两个宁宁地:引入两个安静的人,营造宁静的氛围。
- 眼厮打过如拳踢:描绘眼神交流的强烈冲突。
- 恰得尝些香甜底:生活中偶尔有美好的体验。
- 苦杀人遭谁调戏:表达对人情世故的无奈与困惑。
- 腊月望州坡上地:设定寒冷的时节与地点。
- 冻著你影亸村鬼:展现寒冷中的孤独感。
- 你但那些一处睡:呼唤对方的沉睡,暗示被动与无奈。
- 烧沙糖管好滋味:结尾以甜美的味道对比,带来生活的希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眼神交错比作拳头相击,形象生动。
- 对仗:句式工整,增强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通过“影亸村鬼”赋予影子以人性化特征,增强情感的共鸣。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生活的细腻观察,表现了人在自然与人际关系中的复杂情感。诗人以冷峻的现实与温暖的回忆相结合,展现了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宁宁:象征宁静与安详。
- 拳踢:象征冲突与对抗。
- 香甜:象征生活中的美好。
- 腊月:象征寒冷与孤独。
- 影亸村鬼:象征虚幻与困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见来两个宁宁地”中的“宁宁”指的是什么? A. 诗人的朋友
B. 安静的人
C. 自然景色
答案:B -
诗中提到的“腊月”代表什么时间? A. 春天
B. 夏天
C. 冬天
答案:C -
“眼厮打过如拳踢”用来形容什么情感? A. 兴奋
B. 冲突
C. 快乐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对比黄庭坚与李白的作品,黄庭坚的诗歌更注重对生活细节的描绘和感情的细腻表达,而李白的作品则更倾向于豪放与奔放的情感表达。两者在风格上形成鲜明的对比,但都展现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黄庭坚诗文全集》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