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 其二》

时间: 2025-04-28 07:52:14

嫩情天气寒仍在,暗数春程。

似阻山城。

已近飞花草乍生。

琐窗朱户重重幕,人怯桃笙。

缓放初莺。

燕子惺忪巢未成。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嫩情天气寒仍在,
暗数春程。
似阻山城。
已近飞花草乍生。
琐窗朱户重重幕,
人怯桃笙。
缓放初莺。
燕子惺忪巢未成。

白话文翻译:

春天的气息虽然渐渐显露,但天气依旧寒冷,
我暗自数着春天的步伐,
似乎阻碍了山城的春光。
飞花已经接近,草儿也开始萌发。
窗户上挂着重重的帷幕,
让人感到对桃花笙歌的怯懦。
初春的黄莺缓缓鸣叫,
而燕子则惺忪着眼睛,巢尚未筑成。

注释:

字词注释:

  • 嫩情:指春天萌动的气息。
  • 春程:春天的行程。
  • :阻碍。
  • 飞花:春天的花朵飘落。
  • 琐窗:窗子小且精致。
  • 朱户:红色的门。
  • 桃笙:桃花的笙音,暗指春天的音乐。
  • 初莺:刚开始鸣叫的黄莺。
  • 惺忪:形容刚醒时眼睛睁不开的样子。

典故解析:
此诗虽无明显的历史典故,但通过春天的意象,展现了自然的变迁与人们的心境,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春天的期待与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姚华,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主要以抒情诗闻名。其作品中常常融入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感,擅长用细腻的笔触描绘春夏秋冬的变化。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春寒料峭之际,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表达了对春天的渴望和对自然变化的敏感。

诗歌鉴赏:

姚华的《采桑子 其二》展现了春天的初现和人们对春天的复杂感情。全诗语言优美,意象鲜明,表达出一种既期待又怯懦的情感。开篇以“嫩情天气寒仍在”引入,描绘出春天来临的气息,但是寒冷的天气依然让人感到不适,这种矛盾的情感渗透整首诗。接着,诗人以“暗数春程”表达出对春天的细致关注,似乎每一步春的到来都在心中默默计数。

“似阻山城”一句,更是将诗人的期待与现实的阻碍结合在一起,山城的春光未能如愿以偿。随后,诗人描绘了“已近飞花草乍生”的景象,春天的生机似乎已经展现,但仍然是缓慢而不彻底的。琐窗朱户的重重幕帘让人感到一种隔绝感,表现出人们对春天的害怕与期待的矛盾心理。

最后,诗的结尾部分提到“燕子惺忪巢未成”,进一步强调了春天的迟缓与人们生活的无奈,燕子尚未筑巢,预示着春的真正来临仍需等待。这种细腻的描绘与深入人心的情感,使得整首诗既有自然的描绘,也有深刻的人生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嫩情天气寒仍在:春天的气息虽已初现,但天气依然寒冷,表现出春天的不稳定性。
  2. 暗数春程:诗人内心在默默期待春天的到来,暗自计算着春天的脚步。
  3. 似阻山城:春天的到来似乎被山城的寒冷所阻挡,表达了一种无奈与焦虑。
  4. 已近飞花草乍生:春天的花朵已经开始飞舞,草儿也悄然生长,展现出春的生机。
  5. 琐窗朱户重重幕:窗帘重重,阻隔了外面的春光,暗示人与自然之间的隔阂。
  6. 人怯桃笙:人们对春天的音乐感到怯懦,可能是对春天的期待与恐惧交织。
  7. 缓放初莺:初春的黄莺缓缓鸣叫,象征着春天的到来,但也显得不够活跃。
  8. 燕子惺忪巢未成:燕子刚从睡梦中醒来,巢尚未筑成,暗示春天的来临仍需时日。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天的气息比作“嫩情”,赋予其生命和情感。
  • 拟人:通过“燕子惺忪”来描绘燕子的状态,使其更具生动性。
  • 对仗:如“琐窗朱户”,使诗句更具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初现,表达了人们对春天的期待与对自然变化的敏感,同时也反映出面对自然的无奈与怯懦。诗人用细腻的笔触展现出春天来临时的复杂情感,既有渴望又有忧虑。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嫩情:象征春天的温暖与生机。
  • 飞花:春天的花朵,代表着生命的复苏。
  • 初莺:黄莺的鸣叫,象征着春的气息与希望。
  • 燕子:春天的使者,象征着新的开始与归来。

每个意象都承载着春天的特点,同时反映出诗人对自然的感悟与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嫩情天气寒仍在”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春天的温暖
    B. 春天的期待与寒冷的矛盾
    C. 夏天的来临
    D. 秋天的萧瑟

  2. 诗里的“琐窗朱户”主要表现了什么?
    A. 净化心灵
    B. 与外界的隔绝
    C. 丰富的生活
    D. 自由自在

  3. 诗中燕子“惺忪巢未成”说明了什么?
    A. 春天已经到来
    B. 燕子正在休息
    C. 春天的到来仍需等待
    D. 燕子已经离去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描绘春天的美好与感伤。
  • 杜甫《春望》:表现春天带来的希望与忧伤。

诗词对比:
姚华的《采桑子 其二》和李清照的《如梦令》都展现了一种对春天的细腻描绘,但姚华更多的是表现出对春天的期待与怯懦,而李清照则更多表现出对春天美好时光的珍惜与怀念。两首诗在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但都通过自然意象传达了深刻的情感。

参考资料:

  1. 《清代诗人姚华研究》
  2. 《古诗词鉴赏全书》
  3. 《春天的诗歌》

这些书目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背景、技巧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