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和石末公闻海上使命之作因念西州怆然有》

时间: 2025-01-11 09:59:31

大阃寻常弃郑师,后人休望及瓜期。

豺狼封豕咸登用,都邑人民委若遗。

曾见羌夷皆内地,忍闻淮济是边陲。

经纶事业君当念,闻道任嚣髻已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大阃寻常弃郑师,
后人休望及瓜期。
豺狼封豕咸登用,
都邑人民委若遗。
曾见羌夷皆内地,
忍闻淮济是边陲。
经纶事业君当念,
闻道任嚣髻已椎。

白话文翻译:

在广阔的天地间,郑国的军队被常常抛弃,
后人再也不要指望能像瓜果一样丰收。
豺狼和野猪都被封锁,成为了权势的工具,
城市中的百姓被遗弃,犹如失去的东西。
曾经见过羌族和夷族的人都回到了内地,
怎忍心听说淮河和济水的地方却成了边陲?
治理国家的事业,你应该深思熟虑,
听说任嚣的发髻已经被压迫得破碎了。

注释:

  • 大阃:指广阔的天地,也可理解为朝廷或国家。
  • 郑师:古代郑国的军队,象征被抛弃的力量。
  • 瓜期:指丰收的季节。
  • 豺狼封豕:豺狼和野猪象征凶恶和贪婪的人。
  • 委若遗:被抛弃,失去的样子。
  • 羌夷:古代少数民族,常与中原地区相对。
  • 淮济:指淮河和济水,地理边界的象征。
  • 经纶事业:治理国家的事业。
  • 任嚣髻已椎:指任嚣的发髻被压迫,象征被剥夺权力或地位的现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基,字伯温,号天池,明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军事家。他以其才华和深邃的政治见解而著称,尤其在明初建立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明代,背景是国家动荡不安,外敌入侵,内忧不断,诗人对此深感忧虑。诗中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与对百姓疾苦的同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国家与民生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与对未来的期待。开头两句以郑国军队的抛弃为引,隐喻当时国家的动荡与无力。接着,诗人利用“豺狼封豕”的意象,揭示了权力者的贪婪与对人民的压迫。通过对羌夷归入内地的回忆,诗人表达了对国家边界安全的担忧,以及对民众安危的关心。

最后几句中,诗人呼吁治理国家的君主应当深思熟虑,反映出一种责任感与紧迫感。整首诗情感真挚,结构严谨,运用生动的意象与对比,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矛盾与诗人的忧国之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大阃寻常弃郑师:表达了大环境的变迁与郑国军队的被抛弃。
  2. 后人休望及瓜期:隐喻对更好未来的希望渺茫。
  3. 豺狼封豕咸登用:揭示权力的腐败与对无辜民众的压迫。
  4. 都邑人民委若遗:表现人民的悲惨境遇,仿佛被遗弃。
  5. 曾见羌夷皆内地:回忆曾经的和平状态,感慨时局的变化。
  6. 忍闻淮济是边陲:对边境安全的忧虑与不满。
  7. 经纶事业君当念:呼吁领导者应当思考国家治理。
  8. 闻道任嚣髻已椎:象征权力被削弱,呼吁重视民生。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豺狼封豕”比喻权力的贪婪与压迫。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工整,形成强烈的节奏感。
  • 反问:隐含了对现实的质疑,引发读者思考。

主题思想:诗中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百姓疾苦的同情以及对未来的期望,展现了浓厚的爱国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豺狼:象征权力者的贪婪与凶狠。
  • 羌夷:代表外族,与中原的对立和冲突。
  • 淮济:象征国家的边界与安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郑师”指的是哪个国家的军队?

    • A. 齐国
    • B. 郑国
    • C. 楚国
  2. “豺狼封豕”象征了什么?

    • A. 和平
    • B. 贪婪与压迫
    • C. 自由
  3. 诗人对未来的态度是?

    • A. 乐观
    • B. 忧虑
    • C. 无所谓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春望》 杜甫
  • 《登高》 杜甫

诗词对比

  • 刘基的《次韵和石末公闻海上使命之作因念西州怆然有》与杜甫的《春望》均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前者更侧重于对权力的腐败与民生的关怀,而后者则更多地关注战争带来的破坏与对和平的渴望。两者在情感上有相似之处,却也各具特色,反映出不同的历史背景与个人风格。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刘基研究》
  • 《古代诗词鉴赏指南》
  • 《诗词中的政治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