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宿洞霄宫
作者: 林逋 〔宋代〕
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
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
凉阴一鸟下,落晶乱蝉分。
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
白话文翻译:
秋天的山景无穷无尽,秋天的思绪也没有止境。
碧绿的溪水流淌着红色的落叶,青翠的树林点缀着白色的云朵。
凉爽的阴影中,一只鸟儿飞下来,打破了蝉鸣的喧闹。
今夜芭蕉树下淅沥的雨声,谁在床上倾听呢?
注释:
- 洞霄宫:指道教名胜,常用作隐逸或清静的象征。
- 秋山不可尽:秋天的山色美不胜收,似乎没有尽头。
- 秋思亦无垠:秋天的思绪广阔无边。
- 碧涧:指清澈的溪流。
- 红叶:象征着秋天的到来与离别的伤感。
- 青林点白云:青色的树林与白色的云朵交相辉映。
- 凉阴:指凉爽的阴影,给人以宁静的感觉。
- 蝉分:蝉声渐渐稀疏,暗示着秋天的到来。
- 芭蕉雨:秋雨时节,芭蕉树下的雨声清脆悦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林逋(967年-1028年),字君复,号寒山,晚号林居士,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和词人,擅长写山水诗,尤以描写秋景和隐逸生活闻名。林逋的诗风清新脱俗,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的超然。
创作背景:
《宿洞霄宫》是在秋天的夜晚,林逋身处洞霄宫时所作。这首诗反映了他在隐居生活中的感悟,以及对秋天景色的细腻观察与思考。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内心的宁静与思绪的深邃。
诗歌鉴赏:
《宿洞霄宫》是一首典型的山水诗,体现了林逋对自然的深刻感受与思考。整首诗以“秋”为主题,通过描绘秋山、秋水、秋叶等自然景象,展现了秋天的宁静与美好。诗的开头以“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引入,表达了作者对秋天景色的无尽赞美,以及由此引发的思绪,暗含了人生的无常与秋季的伤感。
接下来,诗中描绘的“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通过色彩的对比,生动地展现了秋天的色彩斑斓,营造出一种清新而又宁静的氛围。尤其是“凉阴一鸟下”,一只鸟儿的飞下,打破了诗中静谧的气氛,象征着自然生命的灵动。
最后,诗的结尾“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则从一个更为私密的视角,表达了对孤独与静谧的思考。雨声似乎在呼唤某个特定的人,也引发读者对自身的思考。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对生活的感悟,是一首优美而富有深意的作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秋山不可尽:描绘了秋天的山色,传达出一种美的无尽感。
- 秋思亦无垠:秋天自然引发的思绪同样广阔无边。
- 碧涧流红叶:溪水流淌,映衬着红色的落叶,形成美丽的画面。
- 青林点白云:青色的树林与白色的云朵相映成趣。
- 凉阴一鸟下:凉爽的阴影中,鸟儿降落,增添了生动的元素。
- 落晶乱蝉分:蝉声渐渐稀少,暗示时间的流逝和秋天的来临。
- 此夜芭蕉雨:描写夜晚的细雨,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
- 何人枕上闻:引发对孤独的思考,谁在倾听这细腻的雨声。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秋天的山与思绪作比较,体现两者的无尽。
- 拟人:鸟儿的飞下和蝉声的变化,使自然更加生动。
- 对仗:如“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与细腻的自然描写,反映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与对孤独情感的探寻,是一首充满哲理与艺术美感的诗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山:象征着季节变迁与人生的无常。
- 碧涧:代表清澈与纯净,映射诗人的内心世界。
- 红叶:象征着离别与伤感,暗示秋天的凋零。
- 白云:象征自由与超然,形成与树木的对比。
- 芭蕉:常与细雨相伴,增添一种静谧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秋山不可尽”的意思是: A. 秋天的山色美丽
B. 秋天的山色没有尽头
C. 山没有秋天 -
“凉阴一鸟下”描绘了什么? A. 鸟儿飞上了树
B. 鸟儿从树上飞下
C. 鸟儿在水中游 -
诗中提到的“芭蕉雨”代表了: A. 秋天的雨声
B. 春天的花开
C. 夏天的阳光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枫桥夜泊》 - 张继
- 《秋夕》 - 杜甫
诗词对比:
- 《枫桥夜泊》与《宿洞霄宫》都描绘了秋天的景色,但前者更侧重于夜晚的氛围与孤独感,后者则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表达了对生命的哲理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林逋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