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石昌言归蜀》

时间: 2025-01-11 19:43:40

省署聊休直,皇恩许过家。

朝廷宠儒雅,车骑有光华。

行色星垣动,褒章宰树加。

遥加蜀父老,来道竞咨嗟。

意思解释

送石昌言归蜀

原文展示:

省署聊休直,皇恩许过家。
朝廷宠儒雅,车骑有光华。
行色星垣动,褒章宰树加。
遥加蜀父老,来道竞咨嗟。


白话文翻译:

在省署暂时休息,不再直面公务,
皇恩已经允许我回家探望。
朝廷宠爱文人雅士,车马光彩照人。
行走的身影在星空下闪动,
褒奖的声望如同树木般层层加高。
远寄给蜀地的父老乡亲,
大家都在纷纷议论和叹息。


注释

字词注释:

  1. 省署:指地方政府机关。
  2. :暂时,表示一种轻松的态度。
  3. 皇恩:皇帝的恩惠。
  4. 宠儒雅:朝廷对文人的宠爱和重视。
  5. 车骑:指官员的交通工具,象征地位和权势。
  6. 行色:出行的状态或情形。
  7. 星垣:指星空,象征时间的流逝。
  8. 褒章:对有功之人的奖励和表彰。
  9. 蜀父老:指蜀地的父老乡亲,表达对家乡人的思念。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皇恩”体现了古代官员与朝廷之间的关系,表现出对皇权的依赖和感激。
  • “车骑”象征着官位的荣华,与日常生活形成对比,反映了诗人对权力的感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维,宋代诗人,生平多为仕途,擅长诗词,作品多表现对家国的关怀和对个人仕途的感慨。他的诗作常常流露出对时代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韩维任职期间,因工作关系需要向蜀地的友人石昌言道别,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朋友的祝愿,同时也折射出当时官场的生存状态。


诗歌鉴赏

《送石昌言归蜀》是一首充满深情和思考的送别诗。诗人通过简洁的语言描绘了自己在省署工作的生活状态,展现了对皇恩的感激和对名士的羡慕。诗作的开头“省署聊休直”,让人感受到一种轻松的氛围,仿佛诗人对繁忙的公务生活有了一丝释然。而“皇恩许过家”则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喜悦和对回乡探亲的期待。

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转向对朝廷的描绘,表达了对那些受宠于朝廷的儒雅之士的敬仰之情,“车骑有光华”形象地展现了他们的荣耀与地位。这种对比也让人反思,作为一名普通文人的韩维,虽然心怀对故乡的眷恋,却也难以摆脱对权势的羡慕。

最后,诗人将目光投向蜀地的父老乡亲,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老友的祝福,情感愈发浓烈。整首诗在细腻的情感流露中,体现了诗人对人生、对故乡、对友人的深刻思考,令人感慨万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省署聊休直:在省书记的办公室暂时不再忙碌,表现出一种轻松的态度。
  2. 皇恩许过家:皇帝的恩惠让我能够回家探望亲人,抒发了对皇权的感激之情。
  3. 朝廷宠儒雅:描绘了朝廷对文人的重视,表达了对文人地位的羡慕。
  4. 车骑有光华:形象地展示了受宠者的荣耀,体现出对权力的渴望。
  5. 行色星垣动:行走的身影在星空下移动,暗指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
  6. 褒章宰树加:褒奖与荣誉层层叠加,象征着地位的提升与声望的增加。
  7. 遥加蜀父老:向远方的蜀地父老传递对他们的思念。
  8. 来道竞咨嗟:乡亲们纷纷对此事议论和感慨,表现出对诗人回乡的关注。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车骑”的比喻,形象描绘了权力的光辉。
  • 对仗:如“车骑有光华”与“褒章宰树加”,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个人仕途与故乡的感慨,反映了诗人对家国情怀的深刻思考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悟,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和对故乡的思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省署:象征着官僚生活与责任。
  • 皇恩:代表权力与恩宠的关系。
  • 车骑:象征地位与荣耀。
  • 星垣:隐喻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
  • 蜀父老:寄托对故乡的情感与牵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省署”指什么?

    • A. 朝廷
    • B. 地方政府
    • C. 家乡
  2. “皇恩”在诗中指的是什么?

    • A. 个人的努力
    • B. 皇帝的恩惠
    • C. 自然的恩赐
  3. 诗中提到的“车骑”象征什么?

    • A. 贫穷
    • B. 权势与荣华
    • C. 战争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友人》 by 李白
  • 《早发白帝城》 by 李白

诗词对比:

  • 韩维的《送石昌言归蜀》与李白的《送友人》,两首诗都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与对故乡的思念,但李白的作品更具豪放和奔放的情感,而韩维则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对仕途的感悟和对权力的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宋诗三百首》
  2.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3. 《李白与韩维的诗歌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