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月上水生岩半閒,
岩虚得月透天关。
水流到海源头活,
月照人心不照颜。
白话文翻译:
月亮升起,水面如镜,岩石显得有些闲静;
岩石虚空,月光透过天际的缝隙洒落。
水流向海洋,源头活泼而鲜活;
月光照亮人的内心,却不照在面庞上。
注释:
- 月上:月亮升起。
- 水生:水面波光粼粼,仿佛生动起来。
- 岩半閒:岩石显得有些闲静,半闲是说岩石的状态。
- 岩虚得月:岩石的虚空使得月光透过,得以照耀。
- 水流到海:水流向大海,象征生命的源头和活力。
- 月照人心:月光照亮人的内心情感与思绪。
- 不照颜:月光不照在人的脸上,暗示内心的感受与外表的无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邝元乐(生卒年不详),明代诗人,擅长山水诗,诗风清新自然,常以景物抒发情感,具有较强的画面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明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繁荣并存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内心的宁静与对生活的思索。
诗歌鉴赏:
《水月岩虚》是一首蕴含深刻哲思的山水诗,诗中描绘了一幅宁静的自然画面。诗的开头“月上水生岩半閒”,营造出一种恬淡的氛围,月光照在水面上,水波荡漾,仿佛生命在静静流淌。接着“岩虚得月透天关”,通过岩石的虚空,月光得以透出,象征着一种超越尘世的心境。
“水流到海源头活”一语,表现了生命的活力与源泉的流动,意味着无论外界如何变迁,生命的本质依然活泼而鲜活。而最后一句“月照人心不照颜”,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强调了内心的感受与外表的无关,月光照亮的是人的内心世界,暗示着人对自我内心的探索与理解。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引发读者对生命、内心和外部世界关系的思考,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对人生哲理的思索。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月上水生岩半閒:描绘月光升起时,水面波光粼粼,岩石在月下显得恬静。
- 岩虚得月透天关:岩石的虚空使月光透过,形成一种独特的景象。
- 水流到海源头活:水流向海洋,象征着生命的源泉和活力。
- 月照人心不照颜:月光照亮内心,却不在面庞上,暗示内心感受的深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月光与人的内心感受相对比,突显其深邃。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有对称美,例如“水生岩半閒”和“岩虚得月透天关”。
- 意象:水、月、岩石构成了诗的主要意象,表现了自然的和谐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探讨了内心的宁静与生命的活力,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生命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象征着宁静、智慧和内心的感受。
- 水:象征生命的流动和活力,代表灵动与变化。
- 岩:象征坚固与稳定,反衬出内心的虚无与飘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月上水生岩半閒”描绘的是怎样的场景?
- A. 夜晚安静的自然景色
- B. 热闹的城市生活
- C. 夕阳西下的河边
-
“月照人心不照颜”表达了什么含义?
- A. 表面光鲜亮丽
- B. 内心的真实感受
- C. 外部的纷扰
-
该诗的主要意象是什么?
- A. 太阳
- B. 月、水、岩
- C. 风、雷、云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邝元乐的《水月岩虚》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邝的诗更强调内心的宁静与生命的活力,而王维则更注重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存。两者在意境上各有千秋,体现了不同的诗歌风格与情感表达。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山水诗的美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