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王赞学
司空图
黄卷不关兼济业,
青山自保老闲身。
一行万里纤尘静,
可要张仪更入秦。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王赞学的寄托与期望,意在劝诫他不必过于执着于功名利禄。诗人认为,读书写字与兼济天下并无直接关系,自己在青山中隐居,安享清闲,内心宁静。尽管有壮志雄心,行万里路却不为名利所动,难道还需要像张仪那样去争取进入秦国吗?
注释
- 黄卷:古代书卷,象征读书。
- 兼济业:指帮助他人、为社会做贡献的事业。
- 青山:象征隐居生活或自然的宁静。
- 老闲身:年老却安闲自在的生活。
- 一行万里:比喻行走千里,追寻理想或目标。
- 纤尘静:形容环境的宁静,没有尘埃与喧嚣。
- 张仪:春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以智谋著称,曾多次游说各国,最终进入秦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空图(约837年-908年),字子长,号青霞居士,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其作品风格独树一帜,常以清新脱俗的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著称。他提倡自然、真实,反对浮华与矫饰,受到后世广泛赞誉。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朝中期,当时社会动乱,士人对于功名利禄的追求愈发激烈。司空图在此时选择隐居,以诗寄情,表达个人心志与对世态的反思。
诗歌鉴赏
《寄王赞学》是一首以劝诫为主题的诗,诗人通过对比隐居与追名的态度,表达出一种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选择。开头两句“黄卷不关兼济业,青山自保老闲身”揭示了诗人对于读书与社会责任的看法,认为二者并无必然联系,读书不必为名利所累,反而在青山之中,能享受那份自然的宁静与自在。
接下来的“一行万里纤尘静”则呈现出一种远行的意象,仿佛是诗人愿意追求更广阔的天地,但却选择了心灵的宁静。此时的“纤尘静”不仅描绘了环境的静谧,更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体现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
最后一句“可要张仪更入秦”,将诗人内心的坚定与对世俗的淡泊表现得淋漓尽致。张仪虽有智慧与谋略,但最终却被名利所驱使,诗人以此自问,是否也要追随这样的道路,彰显了他对人生选择的深思与反思。
整首诗以恬淡的语调阐述了诗人对名利的看法,展现了他不愿随波逐流、追求内心平静的独特个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黄卷不关兼济业:意为读书与帮助他人并无直接关系,强调知识应有自我价值。
- 青山自保老闲身:描绘隐居生活的宁静,体现诗人的淡泊名利。
- 一行万里纤尘静:表达对远行的憧憬,但内心选择安静的生活。
- 可要张仪更入秦:质疑追求名利的必要性,借张仪的故事引导思考。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通过对比隐居与仕途,突出作者的生活选择。
- 象征:青山象征隐逸生活,黄卷则象征知识与理想。
- 反问:最后一句的反问增强了诗的哲理性,引发读者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诗体现了诗人对功名利禄的淡泊与对自然宁静生活的向往,表达了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强调内心的平和与自我价值的实现。
意象分析
- 黄卷:象征知识、学问,代表着文化的积累。
- 青山:象征自然的宁静与隐逸的生活方式。
- 万里:象征追求理想的勇气与胸怀。
- 张仪:象征追名逐利的典型人物,引发对功名的质疑。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黄卷”指的是什么?
- A. 书卷
- B. 墨水
- C. 纸张
-
诗人通过何种方式表达对名利的看法?
- A. 直言
- B. 反问
- C. 比喻
-
“青山自保老闲身”反映了诗人的什么态度?
- A. 追求功名
- B. 享受隐逸
- C. 追求财富
答案
- A. 书卷
- B. 反问
- B. 享受隐逸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月下独酌》
- 陶渊明《饮酒》
诗词对比
- 王维与司空图:王维同样追求隐逸,诗中多描绘自然,反映出诗人对生活的淡泊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 李白与司空图:李白的豪放与司空图的沉静形成对比,展现出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词中的哲理与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