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枪歌》
时间: 2025-01-26 05:22:05意思解释
铁枪歌
原文展示:
铁枪归,铁枪归兮人不归。枪本经历手中物,用以杀贼如点笔。关索岭云接烽烟,狆苗蚁集盈万千。死守粮台誓报国,挺枪一呼率众先。相距七昼夜,杀伤互枕藉。力尽无援兵,慷慨气不下。回顾残卒有几人,木石又戕我同寅。可怜孑立难转斗,掷枪付仆甘殒身。仆负此枪报大府,悬赏求尸幸未腐。僵卧山坳深堑中,尚握空拳髯奋怒。寂寞城南武侯祠,一棺谁奠酒一卮。谁何记室今安之,有子间关冒锋镝。见枪大恸几欲绝,八千里路枪同挈。六月归舟抵汉塘,铁枪红缨风飘扬。呜呼!柩归枪亦归,枪归谁云人不归。
白话文翻译:
铁枪归来了,铁枪归来了,可是人却不再归来。枪本是手中之物,用来杀敌如同写字一般。关索岭的云雾连接着战火,敌我双方如蚂蚁般聚集。我们誓死守卫粮台,挺枪一声号召就能引领众人。经过七天七夜的激战,尸体互相堆叠。力量已竭,无人再支援,慷慨的气概也难以维持。回望残存的士兵还有几人,木石也伤害了我的同伴。可怜我独自一人难以转动战斗,宁愿扔掉枪支,甘愿殉身。为了报效国家,我背负着这支枪,悬赏求尸可幸未腐烂。尸体躺卧在山坳深渊中,仍握着空拳愤怒不已。寂寞的城南武侯祠,谁能为我奠酒一杯?谁记得如今的安宁,子孙却在危难中冒着箭锋。见到枪便悲痛欲绝,八千里的路上枪随身携带。六月归舟抵达汉塘,铁枪红缨在风中飘扬。唉!棺材归来枪也归,枪归谁云人不归。
注释:
- 铁枪:指士兵的武器,象征战争中的忠诚与英勇。
- 经历:指经过的、曾经使用的。
- 杀贼:指抵抗敌人、保卫国家。
- 关索岭:可能是指某个历史战场或地理名胜。
- 粮台:指储存粮食的地方,象征后方支持。
- 悬赏求尸:指为寻找战亡者的遗体而悬赏。
- 武侯祠:为纪念三国时期的蜀汉丞相诸葛亮而建的祠堂,象征忠臣的精神。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胡正基,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以其豪情壮志和对国家的忠诚而著称。他的诗作多反映了战乱中的士兵心态及对国家的忠诚。
创作背景:
《铁枪歌》写于战乱时期,诗人通过对战斗和牺牲的描述,表达了士兵们的忠诚、勇敢与悲壮。作品反映了清代社会动荡与个人命运的交织,具有强烈的历史感与情感共鸣。
诗歌鉴赏:
《铁枪歌》是一首充满英雄气概和悲壮情感的作品,诗人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战斗的无畏与对牺牲的深切思考。诗的开头便设下了强烈的对比,铁枪归而人不归,既表达了士兵归来的武器,却失去了为之战斗的人,突显了战争的残酷。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战斗中的艰辛与荣耀,以及对国家的无私奉献。
诗中涉及的历史场景与战斗情景,令人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时代气息和历史厚重感。诗人的慷慨激昂之情,通过对铁枪的描写,传达了对武器与士兵的情感依赖。最后的“枪归谁云人不归”,更是将整个诗意推向高潮,既是对过去的怀念,也是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反思。整首诗歌在情感上激荡人心,展现了诗人对家国情怀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铁枪归,铁枪归兮人不归。”:强调铁枪的归来与人无法归来之间的对比,暗示战争带来的损失。
- “枪本经历手中物,用以杀贼如点笔。”:枪是士兵的工具,用来对抗敌人,形象地比喻为写字。
- “关索岭云接烽烟,狆苗蚁集盈万千。”:描绘战场的紧张气氛,敌我双方如蚂蚁般聚集,形象生动。
- “死守粮台誓报国,挺枪一呼率众先。”:表现士兵的决心与勇气,愿意为国捐躯。
- “力尽无援兵,慷慨气不下。”:士兵们的孤立无援与不屈的精神。
- “回顾残卒有几人,木石又戕我同寅。”:回首战斗的惨烈,生死之交如木石般无情。
- “掷枪付仆甘殒身。”:宁愿放弃武器,甘愿为了理想牺牲。
- “寂寞城南武侯祠,一棺谁奠酒一卮。”:对过往英雄的追思与对现状的无奈。
- “见枪大恸几欲绝。”:对枪的依恋与悲痛,象征着士兵的宿命。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用以杀贼如点笔”,将杀敌比作写字,突出枪的作用。
- 对仗:如“枪归谁云人不归”,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情感的冲击力。
- 拟人:如“尚握空拳髯奋怒”,赋予无生命的物体以人的情感,增强了诗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战争的反思与对国家的忠诚。诗人通过对战斗场景的描绘,表达了士兵的无畏与牺牲精神,同时也流露出对同伴的惋惜与对理想的追求,展现了深刻的家国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铁枪:象征战争、忠诚与英勇。
- 粮台:象征支撑国家的后方力量。
- 武侯祠:象征英雄与历史的追忆。
- 空拳:象征无助与悲愤。
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铁枪的意象不仅代表了士兵的武器,更是对信仰与理想的执着追求。粮台与武侯祠的意象则引发人们对英雄与牺牲的思考,深刻反映出历史的沉重与个人的命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铁枪歌》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胡正基
- C. 杜甫
-
诗中提到的“武侯祠”是为了纪念谁?
- A. 曹操
- B. 诸葛亮
- C. 刘备
-
“枪归谁云人不归”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胜利的期待
- B. 对牺牲的无奈
- C. 对未来的希望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出塞》(王昌龄):同样反映了战争与离别的主题。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表现边塞生活与战斗的豪情。
诗词对比:
- 《铁枪歌》与《出塞》:两首诗都描绘了战争的惨烈与士兵的勇敢,但《铁枪歌》更侧重于个体的悲壮与牺牲,而《出塞》则更多描写边塞的壮丽与英雄情怀。
参考资料:
- 胡正基诗集
- 清代诗人研究
- 战争与诗歌的关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