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

时间: 2025-01-11 20:06:52

万个琅玕节日影,两堤杨柳蘸涟漪。

鸣鸟一声林愈静。

吟兴。

未曾移步已成诗。

旋汲清汀烹建茗,时寻野果劝金卮。

况有良朋谈妙理。

适意。

此欢莫遣俗人知。

意思解释

定风波

作者: 曹冠 〔宋代〕

原文展示:

万个琅玕节日影,两堤杨柳蘸涟漪。鸣鸟一声林愈静。吟兴。未曾移步已成诗。旋汲清汀烹建茗,时寻野果劝金卮。况有良朋谈妙理。适意。此欢莫遣俗人知。

白话文翻译:

满天的琅玕花影映照着节日的气氛,两岸的杨柳轻轻拂动着涟漪。鸟儿鸣叫一声,树林愈加静谧。兴致盎然,未曾移动脚步,诗句已在心中成型。迅速从清澈的溪水中汲水,烹煮清茶;偶尔寻找些野果,劝饮金杯。更有良朋共谈妙理,心情愉悦。这份欢愉不要让俗人知晓。

注释:

  • 琅玕:指琅玕花,一种美丽的花。
  • 涟漪:水面上微波荡漾的样子。
  • 鸣鸟:鸟儿的鸣叫声。
  • 吟兴:吟诗的兴致。
  • 清汀:清澈的水边。
  • 建茗:泡制茶叶。
  • 金卮:用金制的杯子,指美酒。
  • 良朋:好朋友。
  • 妙理:深刻的道理。
  • 适意:心情愉快。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曹冠,宋代诗人,生于北方,后随家迁至南方,他的诗歌以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怀相结合而著称,常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友谊的珍视。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一个春日的下午,诗人漫步于清澈的小溪旁,赏花听鸟,心中感受到自然的美好与友谊的珍贵,因而写下此诗。

诗歌鉴赏:

《定风波》是一首描绘春日景色与友谊的诗作,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态度和对自然的热爱。诗的开头,“万个琅玕节日影”,描绘出了一幅绚丽多彩的节日场景,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接下来的“两堤杨柳蘸涟漪”,则通过杨柳轻拂水面,给人以柔和、细腻的感觉,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诗人通过“鸣鸟一声林愈静”,反应出自然的和谐与静谧,鸟鸣声的出现更是让人感受到生机的气息。

在诗的中段,诗人表达了自己在此刻的诗兴,“未曾移步已成诗”,恰如其分地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敏感和对艺术的追求。接着,诗人描绘了生活的细节,旋汲清汀、烹建茗、时寻野果,这些细腻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享受,体现了他对自然与友谊的珍视。而最后一句“此欢莫遣俗人知”,则突出诗人对现实生活的超脱与对纯粹友谊的珍惜,给人以深刻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万个琅玕节日影”——描绘节日的繁华与生动。
  2. “两堤杨柳蘸涟漪”——表现春日美景,生动细腻。
  3. “鸣鸟一声林愈静”——鸟鸣声使得环境更加静谧,反映自然的和谐。
  4. “吟兴,未曾移步已成诗”——表达诗人灵感的瞬间流露。
  5. “旋汲清汀烹建茗”——表现诗人对生活细节的关注与享受。
  6. “时寻野果劝金卮”——友人相聚,分享生活的乐趣。
  7. “况有良朋谈妙理”——良朋相伴,增添了生活的深度。
  8. “适意,此欢莫遣俗人知”——诗人对这份欢愉的珍惜与隐秘。

修辞手法

  • 比喻:以琅玕花比喻节日的盛况。
  • 拟人:杨柳与涟漪的互动,给自然以生命感。
  • 对仗:多处使用对仗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享受以及对友谊的珍视,表达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琅玕:象征美好、繁华与快乐。
  • 杨柳:代表柔美与生机。
  • 鸣鸟:象征自由与自然的声音。
  • 清汀:象征清新与宁静的生活环境。
  • 金卮:象征快乐的饮宴与友谊。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定风波》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曹冠
    • C. 杜甫
    •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鸣鸟一声林愈静”体现了什么意境?

    • A. 热闹
    • B. 寂静
    • C. 忧伤
    • D. 喜悦
  3. “此欢莫遣俗人知”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态度?

    • A. 对待朋友的态度
    • B. 对待生活的态度
    • C. 对待自然的态度
    • D. 对待世俗的态度

答案

  1. B
  2. B
  3.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晓》——孟浩然
  • 《月下独酌》——李白

诗词对比

  • 曹冠的《定风波》与李白的《月下独酌》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曹冠更强调生活的细腻与友谊的珍重,而李白则更突出孤独与自由的精神。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鉴赏》
  • 《古诗词选读》
  • 《曹冠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