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惜抱夫子不至仍用见送韵奉寄》

时间: 2025-01-11 21:36:59

钟山翠色落遥天,伏枕高斋思悄然。

风雨江湖成冷节,人生离合逼中年。

士穷岂有文堪卖,才薄羞为世所怜。

便拟相从判岁月,龙眠一壑卧风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迟惜抱夫子不至仍用见送韵奉寄
——郭麟 〔清代〕

钟山翠色落遥天,
伏枕高斋思悄然。
风雨江湖成冷节,
人生离合逼中年。
士穷岂有文堪卖,
才薄羞为世所怜。
便拟相从判岁月,
龙眠一壑卧风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和对友人的思念。它描绘了钟山的美景与自己的孤独思考,感叹风雨交加的江湖形成的萧瑟气氛,以及人生在中年时的离合与无奈。诗人觉得身为士人,贫穷时却没有文才可供交易,感到羞愧和无奈。最终,他希望能与友人共度岁月,享受那一片宁静的山水。

注释

  • 钟山:位于南京,是中国著名的山脉,常被诗人所咏赞。
  • 翠色:指青绿色,形容山的色彩。
  • 伏枕高斋:高斋是一种书房,伏枕指躺在枕头上,形容思考的状态。
  • 冷节:指寒冷的季节,形容环境的萧瑟。
  • 士穷岂有文堪卖:士人穷困时,哪能拿文才来换取生计。
  • 龙眠:指龙眠山,是一种隐喻,代表隐居或安静的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郭麟,清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作品多表达个人情感与对时事的反思,风格独特,常以自然景色引入内心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诗人对人生、对友人情感的思考与抒发,反映了当时士人的无奈与孤独。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人生的思考。开头两句,通过描绘钟山的翠色,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遥远的氛围,接着转入对个人情感的探讨。诗人躺在书房中,思绪万千,感受到外界的风雨交加,似乎与自我的内心世界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一种对现实的无奈与对过往的追忆。

“士穷岂有文堪卖,才薄羞为世所怜”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士人身份的思考,面对困境时的无奈和羞愧。这种情感在古代知识分子中普遍存在,体现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最后两句“便拟相从判岁月,龙眠一壑卧风烟”,则展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希望能在自然中找到内心的宁静,摆脱尘世的纷扰。诗人通过对山水的向往,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渴望,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钟山翠色落遥天:钟山的青翠色彩与遥远的天空交相辉映,展现自然之美。
  • 伏枕高斋思悄然:在书房中,诗人静静思考,营造出一种孤独的气氛。
  • 风雨江湖成冷节:风雨交加的江湖,形成了一种冷清的节奏,象征生活的艰辛。
  • 人生离合逼中年:人生的离合悲欢在中年时尤为明显,反映出诗人的无奈与感慨。
  • 士穷岂有文堪卖:士人在困境中无文才可供交换,表现出对现实的无奈。
  • 才薄羞为世所怜:才华不足,令人感到羞愧与无助。
  • 便拟相从判岁月:希望与友人共同度过时间,分享生活。
  • 龙眠一壑卧风烟:向往宁静的隐居生活,表达出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士人的困境比喻为无文可卖,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无奈。
  • 拟人:风雨、江湖等自然元素被赋予了情感,使诗句更具表现力。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修辞,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揭示了人生的无常与士人的困境,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反映出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和追求宁静生活的渴望,表现出对友谊的珍视与期盼。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钟山:象征美丽的自然景色与内心的宁静。
  • 风雨:象征生活中的艰难与不顺。
  • 江湖:象征世俗的纷扰与离合。
  • 龙眠:象征隐逸的理想生活及内心的安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钟山”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北京
    • B. 南京
    • C. 上海
    • D. 成都
  2. 诗人对“士穷岂有文堪卖”的感慨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富裕生活的向往
    • B. 对贫穷的无奈和羞愧
    • C. 对文才的自信
    • D. 对朋友的思念
  3. 诗中“风雨江湖成冷节”表现了什么样的意境?

    • A. 热闹的场景
    • B. 凄凉的环境
    • C. 平静的生活
    • D. 欢乐的聚会

答案

  1. B. 南京
  2. B. 对贫穷的无奈和羞愧
  3. B. 凄凉的环境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陶渊明《归园田居》

诗词对比

将郭麟的《迟惜抱夫子不至仍用见送韵奉寄》与李白的《月夜思》进行对比,前者更侧重于士人的无奈与对生活的思考,而后者则更多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人生的哲思,虽然主题不同,但都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