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代作》

时间: 2025-01-27 03:30:34

此身何处最堪怜。

夜半孤灯梦里天。

鬓白每因愁长出,泪红抵为恨流穿。

心上月,梦中言。

几时得遂几时圆。

当初只说多情好,谁信多情是病源。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此身何处最堪怜。夜半孤灯梦里天。
鬓白每因愁长出,泪红抵为恨流穿。
心上月,梦中言。几时得遂几时圆。
当初只说多情好,谁信多情是病源。

白话文翻译:

我身在何处最让人怜惜?夜半时分,孤灯下我梦见天。
白发总是因为愁苦而长,泪水虽红却是因恨流淌而成。
心中的月亮,梦中的言语,何时才能实现,何时才能圆满?
起初只说多情是美好的,谁能相信多情反而是病的根源?

注释:

  • 堪怜:值得怜惜。
  • 孤灯:独自一盏灯,象征孤独。
  • 鬓白:指头发变白,暗示年老和忧愁。
  • 泪红:泪水的颜色,象征悲伤和恨意。
  • 病源:指多情的根本原因,常常引发痛苦。

典故解析:

  • 心上月:象征思念与期盼,古代诗词中常用月亮来表达思念之情。
  • 多情:古代诗词常常将多情视为一种美德,但在此诗中却被视为痛苦的源泉,反映出诗人的感情冲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高濂(约1550年-1620年),明代诗人,字德明,号阮山,来自江西。高濂以其细腻优美的诗风著称,尤其擅长描写情感与自然。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高濂晚年,表达了他对人生无常和多情所带来的痛苦的深刻思考。诗中透出一种孤独感,结合当时社会动荡的背景,反映了诗人对于生命的思考和对爱情的感悟。

诗歌鉴赏:

《鹧鸪天》通过对孤独的描绘以及对多情的辩证思考,展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矛盾与挣扎。开篇的“此身何处最堪怜”便是对自身处境的深刻反思,孤灯之下,独自思索,似乎在寻找一个能够慰藉心灵的地方。接着,诗人用“鬓白每因愁长出,泪红抵为恨流穿”形象地描绘了因忧愁而衰老的景象,泪水的红色象征着深刻的痛苦与恨意,显示出情感的复杂性。

“心上月,梦中言”这一句,象征着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但在现实中却无法实现,表现出一种无奈与失望。最后两句则是对多情这一主题的反思,从起初的美好到后来的痛苦,诗人揭示了多情的双面性,令人深思。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深邃,读后令人感受到浓重的孤独与无奈,犹如寒风中的一盏孤灯,照亮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挣扎与思索。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此身何处最堪怜:诗人自问身处何地最令人怜惜,表现孤独感。
    • 夜半孤灯梦里天:夜深人静时,独自一人,梦境与现实交错。
    • 鬓白每因愁长出:白发是忧愁的结果,暗示时间流逝与愁苦。
    • 泪红抵为恨流穿:泪水的红色象征着因恨而流的悲伤。
    • 心上月,梦中言:心中所思的月亮与梦中的话语,象征着未实现的愿望。
    • 几时得遂几时圆:对未来的期盼与不确定性。
    • 当初只说多情好,谁信多情是病源:反思多情的痛苦,揭示情感的复杂性。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心上月”比作思念,生动形象。
    • 对仗:如“泪红抵为恨流穿”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主题思想:诗歌主题探讨了多情的苦与乐,表现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揭示了多情带来的痛苦与孤独。

意象分析:

  • 孤灯:象征孤独与思考,体现诗人的内心世界。
  • 白发:表示时间的流逝与愁苦的积累。
  • 泪水:象征悲伤与痛苦,反映情感的深度。
  • 月亮:常用的思念象征,预示着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孤独
    • C. 愤怒
  2. 诗中“泪红”指的是什么?

    • A. 快乐
    • B. 恨与悲伤
    • C. 期待
  3. 诗人认为多情是?

    • A. 美德
    • B. 病源
    • C. 幸福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达孤独与思念。
  • 苏轼的《水调歌头》:探讨人生与情感的哲思。

诗词对比

  • 高濂的《鹧鸪天》与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两者都表达了孤独与思念,但高濂更多地探讨了多情的痛苦,而辛弃疾则表现出对理想的追求与激情。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高濂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诗词中的情感与意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