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四首 其二》

时间: 2025-02-04 16:26:25

闻道佳人八骏游,等閒一日抵三秋。

春寒忽到帘深处,好梦偏惊漏尽头。

萍水逝,絮云留。

旧家燕子奈新愁。

清深一往知无益,未必天荒地老休。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闻道佳人八骏游,等閒一日抵三秋。
春寒忽到帘深处,好梦偏惊漏尽头。
萍水逝,絮云留。旧家燕子奈新愁。
清深一往知无益,未必天荒地老休。

白话文翻译:

听说美人骑着八匹骏马游玩,轻轻松松的一天就抵得上三秋的时光。
春天的寒意突然在帘子深处袭来,正当好梦被惊醒在漏水的尽头。
浮萍随着流水而去,飘絮的云彩却依然停留。旧日的燕子也无奈面对新的忧愁。
纵然深情一往无益,也未必能得天荒地老的安宁。

注释:

  • 佳人:美丽的女子。
  • 八骏:古代传说中八匹优秀的马,象征着美好与快速。
  • 三秋:传统上指代三个月的秋季,表示时间的漫长。
  • 春寒:春天的寒冷,给人一种突如其来的感觉。
  • 帘深处:指屋内的深处,营造出一种隐秘的氛围。
  • 好梦:美好的梦境。
  • 萍水:浮萍,象征着漂泊与无根。
  • 新愁:新的忧愁,带有对往事的追忆与对未来的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胡士莹,字仲宣,号一斋,近代诗人,生于清末民初,擅长词作,以其细腻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深刻观察而闻名。其作品多描写个人情感与社会风貌,常常反映出对时代的思考。

创作背景:

《鹧鸪天》系列诗作是诗人在特定历史时期对个人情感与社会环境的反思。此首诗写于诗人面对人生的无常与感情的纠葛时,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哀愁与对美好事物的怀念。

诗歌鉴赏:

《鹧鸪天四首 其二》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寒时节的情景,蕴含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对现实的无奈。诗开头用“佳人八骏游”引入,勾勒出一幅美丽的画面,突显出生活的美好与轻松。接着通过“春寒忽到”反转了这种轻松的气氛,表现出突如其来的寒冷,给人一种意外与失落的感觉,映射出生活的无常。

在“好梦偏惊漏尽头”一句中,诗人用梦境的惊醒表现出对现实的无奈与惆怅,似乎在传达一种对美好时光的遗憾。接下来的“萍水逝,絮云留”更是将这种情感深化,浮萍的逝去与飘絮的留存形成了鲜明对比,象征着人生中的无常与恒常。

最后两句“清深一往知无益,未必天荒地老休”则是对感情的深刻反思,虽知深情无益,但仍抱有希望,表现出一种淡淡的执着与无奈。整首诗情感细腻,意象丰富,展现了诗人对生活深刻的理解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闻道佳人八骏游:听说美人骑着八匹骏马游玩,描绘出一幅美丽的景象。
  2. 等閒一日抵三秋:轻松的一天就如同三个月的秋天,表现出时间的珍贵。
  3. 春寒忽到帘深处:春天的寒意突然袭来,象征着生活的不如意。
  4. 好梦偏惊漏尽头:美梦被惊醒,暗示对美好事物的失去。
  5. 萍水逝,絮云留:浮萍随水而去,飘絮依旧,表现无常与留恋。
  6. 旧家燕子奈新愁:旧日的燕子面临新的忧愁,寓意对过往的怀念与现实的困扰。
  7. 清深一往知无益:深情一往无益,表达出对感情的无奈。
  8. 未必天荒地老休:即使时光流逝,也未必能解脱,表现出对情感的执着。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八骏”比喻美好事物。
  • 对仗:如“萍水逝,絮云留”,形成对比。
  • 拟人:旧家燕子赋予人性,增强情感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寒、梦醒等意象,表现了一种对生活无常的感慨,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美好过往的追忆与对未来的不确定感。诗中流露出淡淡的哀愁与执着,体现了人们在情感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与挣扎。

意象分析:

  • 佳人:象征美好与向往。
  • 八骏:代表快速与美丽的生命状态。
  • 春寒:象征生活中的冷酷与无情。
  • 好梦:代表美好时光的消逝。
  • 萍水:象征漂泊与无根。
  • 燕子:象征故乡与往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佳人八骏游”中的“八骏”指的是: A. 八匹马
    B. 八位美人
    C. 八个地方
    D. 八种花

  2. 诗中“春寒忽到”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开心
    B. 欢愉
    C. 惊讶与失落
    D. 平静

  3. 诗的最后一句“未必天荒地老休”暗示: A. 对未来的乐观
    B. 对情感的执着与无奈
    C. 对生活的享受
    D. 对时间的无所谓

答案: 1. A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李清照《如梦令》
  2.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诗词对比: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表现对美好时光的怀念,情感细腻。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回忆往昔,感慨时光流逝,风格雄浑。

参考资料:

  1. 《唐诗三百首》
  2. 《宋词三百首》
  3.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