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旁》
时间: 2025-01-10 19:14:1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城旁》
作者:王昌龄
降奚能骑射,战马百余匹。
甲仗明寒川,霜囗囗囗囗。
囗囗煞单于,薄暮红旗出。
城旁粗少年,骤马垂长鞭。
脱却囗囗囗,囗囗沦狄天。
匈奴不敢出,漠北开尘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边疆战士的英勇与豪情。诗中提到骑射技艺高超的战士,身后有百余匹战马,装备闪亮,显得格外威武。傍晚时分,红色的旗帜飘扬,城外的年轻战士在马背上挥舞长鞭,士气高昂。耳边传来敌人的动静,匈奴人因而不敢出战,北方的沙尘飞扬,显现出紧张的局势。
注释
- 降奚:指能骑射的民族或士兵,强调战士的能力。
- 甲仗:指战士的铠甲和武器。
- 单于:匈奴的称号,象征敌人。
- 粗少年:形容年轻而刚猛的战士。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昌龄(698年-756年),字少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以边塞诗闻名。他的诗歌多描写战争场景、边塞风光,情感激昂,风格雄浑。
创作背景
《城旁》创作于王昌龄的边塞经历之中,反映了当时边疆战士的生活状态以及对战斗的渴望与热情,是对当时社会环境的真实写照。
诗歌鉴赏
《城旁》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边疆战士的英勇与豪情。诗的开头描绘战马和士兵,突显出战争的准备和士气,战士们骑射的能力被强调,显示出他们的勇敢和自信。随着诗句的推进,场景渐渐转向战斗的紧张氛围,薄暮的红旗象征着战争的迫近,而年轻战士的跃马挥鞭,更是将战斗的气息渲染得淋漓尽致。最后一句提到匈奴的退却,带有胜利的意味,显示出边疆战士的勇猛和捍卫家国的决心。
整体而言,诗中不仅有激烈的战斗场景,更有对年轻战士的期待和赞美,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与对和平的向往。王昌龄以简练有力的笔触,描绘出一幅气势磅礴的边塞画卷,令读者感受到强烈的历史感和情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降奚能骑射:战士们能骑马射箭,显示出他们的高超技艺。
- 战马百余匹:暗示战士的实力与壮观的阵容。
- 甲仗明寒川:铠甲映衬在寒冷的河流上,展现出战士的英姿。
- 霜囗囗囗囗:可能是指寒霜,暗示时间的严酷。
- 囗囗煞单于:意指面对匈奴的威胁,敌人胆怯。
- 薄暮红旗出:薄暮时分,战斗的气氛愈发紧张。
- 城旁粗少年:描绘年轻战士的形象,刚健有力。
- 骤马垂长鞭:战士在马背上跃动,气势如虹。
- 脱却囗囗囗:可能是指不再畏惧,准备迎战。
- 囗囗沦狄天:暗示与敌人对峙的紧迫感。
- 匈奴不敢出:表明敌人因畏惧而退缩。
- 漠北开尘烟:北方的沙尘飞扬,彰显战斗的气息。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降奚能骑射,战马百余匹”,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
- 夸张:通过“战马百余匹”表现出战士的豪情。
- 象征:薄暮的红旗象征着战争的来临。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边疆的战士,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展示了年轻战士勇敢无畏的精神,反映了盛唐时期对军事生活的重视与赞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战马:象征着力量与勇气。
- 红旗:象征着战斗与希望。
- 少年:代表着青春与朝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城旁》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王昌龄
c) 杜甫 -
诗中提到的敌人是哪个民族?
a) 鲜卑
b) 匈奴
c) 突厥 -
诗中“薄暮红旗出”表达了什么情绪?
a) 宁静
b) 紧张
c) 欢乐
答案
- b) 王昌龄
- b) 匈奴
- b) 紧张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的《出塞》
- 高适的《燕歌行》
诗词对比
《出塞》与《城旁》均描写边塞生活,前者更侧重于离别的哀伤,而《城旁》则突出战斗的气势,整体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王昌龄诗文集》
- 《边塞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