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辰1832春来澎办赈务临行赋此为蒋怿庵刺史志别 其二》
时间: 2025-02-04 15:44:2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荆州闻望久名驰,
海外循声更可师。
一路欢呼慈父母,
十年抚字当孙儿。
叨陪笑语春风里,
许把芳樽夜月时。
他日追随期莫定,
者番归棹倍牵思。
白话文翻译:
荆州的名声早已远播,
在海外听闻更是值得学习。
一路上欢呼声中,有慈祥的父母;
十年来的教诲,仿佛是对孙儿的关怀。
在春风里我陪伴着你们,笑语不断;
希望在夜晚月光的时刻,共享美酒。
未来再相聚的日子,何时才能确定?
此番归途,思念倍增,舟行更显牵挂。
注释:
- 荆州:古代地名,今湖北省荆州市,因其历史悠久和文化积淀深厚而闻名。
- 慈父母:指关心爱护自己的父母,表达对家庭的情感。
- 抚字:指教导、抚育,形容长辈对晚辈的关怀。
- 芳樽:指美酒或美好的酒杯,象征欢聚时光的愉悦。
- 归棹:归来的船桨,暗指归程和思乡之情。
典故解析:
- 荆州:自古以来荆州就是一个文化重镇,很多文人雅士均曾在此留名。诗中提到荆州,可能是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与敬仰。
- 春风:象征温暖与希望,通常用来描绘美好的时光和愉快的心情。
- 月时:月亮代表着团圆,常用作象征家庭和睦与思念之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沈长棻,清代诗人,擅长诗词创作,风格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物和人文情感为题材。
创作背景:本诗写于1832年,正值清代的壬辰年,诗人可能因官职调动或离别而产生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诗中表达了对家乡的美好回忆和对亲人的深切关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对家乡荆州的思念和对父母的感激之情。诗的开头用“荆州闻望久名驰”表达了对故乡的自豪感,接着提到“海外循声更可师”,展现出荆州的名声在外的影响力,充满了对文化传承的敬重。
中间的几句则转向了对亲情的描写,尤其是对父母的深厚感情。诗人借助“欢呼”和“抚字”这两个意象,展现了在与父母欢聚时的温暖与感动。通过“叨陪笑语春风里”的描写,诗人将欢快的场景和春天的气息结合起来,传达出一种和谐美好的氛围。
最后两句“他日追随期莫定,者番归棹倍牵思”则将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对未来重聚的期盼和对离别的惆怅。诗人在离别时对亲人的思念愈发加深,展现出一种深情悠长的思绪。
整首诗情感真挚,结构严谨,通过自然景物与人文情感的结合,体现了诗人对故乡、家庭和亲情的深刻理解和珍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荆州闻望久名驰:荆州的名声早已传遍四方,表现了对故乡的自豪。
- 海外循声更可师:在海外听闻荆州的声誉,表明荆州文化的影响力。
- 一路欢呼慈父母:一路上听到欢呼声,表达了父母的慈爱与关怀。
- 十年抚字当孙儿:十年来的关怀与教诲,如同对待孙儿一样,形象地表现了亲情的深厚。
- 叨陪笑语春风里:在春风里陪伴着亲人,欢声笑语,充满温馨。
- 许把芳樽夜月时:希望在夜月之下,共同举杯畅饮,象征团圆的美好时光。
- 他日追随期莫定:未来何时才能再次相聚,表达了对重聚的渴望与不确定。
- 者番归棹倍牵思:此番归途,思念加倍,描绘了离别后的惆怅与思念。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欢呼慈父母”与“叨陪笑语春风里”,形成了对称美感。
- 意象:春风、月亮、芳樽等意象,增强了诗歌的情感表达。
- 比喻:将父母的关怀比作对待孙儿,增添了情感的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亲情的珍视,强调了人际关系中的温暖和情感的深厚。通过对自然与人文的结合,展现出一种既有历史深度又有情感温度的诗意。
意象分析:
- 荆州:象征故乡,寄托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与自豪。
- 春风:象征温暖与希望,暗示美好的团聚时光。
- 月:象征团圆与思念,常用来表达对亲人的怀念。
- 芳樽:象征欢乐的聚会,体现了对美好时光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荆州”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湖北省
- B. 江苏省
- C. 浙江省
-
诗人希望在什么时刻与亲人共享美酒?
- A. 春天
- B. 夜月时
- C. 冬天
-
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快乐
- B. 思念
- C. 愤怒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可以将沈长棻的作品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进行对比,探讨两位诗人对亲情与乡愁的不同表达方式。沈长棻的诗更注重于和谐与温暖的描绘,而杜甫则在思念中夹杂着更多的历史沉重感。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沈长棻研究》
- 《古典诗词欣赏与解析》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