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上已当羁旅,飘然浙水东。
好花闲照水,宿雨冷连空。
灵武兵方振,燕然信未通。
无人方老子,有泪湿春红。
白话文翻译:
在外漂泊已久,飘荡在浙水之东。
美丽的花朵映照在水面,宿雨后天色寒冷,云层连绵。
灵武的军队正准备出征,燕然的信使却未曾送达。
无人倾诉我心事,只有泪水湿透了春红的花瓣。
注释:
字词注释:
- 羁旅:指在外漂泊,不在故乡。
- 浙水:指浙江的水域。
- 宿雨:指前一夜的雨。
- 灵武:指古代的一个地名,后用来代表军队。
- 燕然:指燕然山,古代的一个地理名词,常用来指代边疆。
- 老子:指作者自己,或隐喻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 春红:指春天盛开的红花。
典故解析:
- 灵武:古代边地,常常是战争的前线,诗中提到的“灵武兵方振”暗示了战事的紧迫。
- 燕然: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信使,诗中提到未能通报的信使,暗示着战事的不确定性和对家国的忧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曹勋,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和细腻的情感著称。其诗歌常常描绘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的交融,显示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对社会的关注。
创作背景:
《涂中寒食》作于寒食节期间,诗人身处异乡,思乡之情愈加浓烈。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通常是在清明前一两天,祭祖扫墓的日子,诗人在这个节日写下此诗,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时局不安的感慨。
诗歌鉴赏:
《涂中寒食》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诗中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时局的忧虑。开头两句“上已当羁旅,飘然浙水东”,直接表达了漂泊的孤独感,浙水的描述又增添了一层自然的美感,形成了一种对比,突出诗人的心境。接下来的“好花闲照水,宿雨冷连空”,不仅描绘了春天花开的景象,更体现了宿雨后的寒冷,使得诗人的孤独感更加明显。
“灵武兵方振,燕然信未通”则转向了社会和历史的背景,表达了对国家动荡的担忧,也暗示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紧密相连。最后两句“无人方老子,有泪湿春红”,更是将个人的感受提升到情感的巅峰,借春红的花瓣湿泪,传达出无尽的思乡之情和对亲人的渴望。
全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曹勋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深刻思考,体现了宋代诗人对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的关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上已当羁旅:表达出诗人在外漂泊的状态,感到无依无靠。
- 飘然浙水东:强调诗人漂泊的地点,浙水的美丽却衬托出他的孤独。
- 好花闲照水:描绘出一幅山水花卉的美景,暗示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 宿雨冷连空:描述了天气的寒冷,增强了诗人的孤独感。
- 灵武兵方振:提及战争,表现出国家动荡与个人无奈。
- 燕然信未通:表达了信息不畅,国家与个人的隔离感。
- 无人方老子:独自思念,感到无助与孤独。
- 有泪湿春红:用泪水湿透春花,象征着思乡之情的深切。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思乡之情比作泪水湿透春红,形象而生动。
- 拟人:花儿在水中“闲照”,使自然景物具有生命感。
- 对仗:上下句的结构对称,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与对国家时局的忧虑,情感真挚而深沉,反映了个人与国家命运的紧密相连,是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浙水:代表着诗人的漂泊与无依。
- 好花:象征着美好与希望。
- 春红:引申为思乡之情的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感到什么样的情绪?
- A. 喜悦
- B. 孤独
- C. 愤怒
- D. 不安
-
“灵武兵方振”中的“灵武”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花
- B. 古代地名
- C. 一种战争
- D. 一个节日
-
诗中的“春红”象征着什么?
- A. 财富
- B. 健康
- C. 思乡之情
- D. 战争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白的《静夜思》
诗词对比:
- 杜甫与曹勋的作品都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杜甫的诗更注重社会问题,而曹勋则更注重个人情感的细腻描绘。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