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刘伯同侍开府公入觐》

时间: 2025-01-24 14:03:42

相公早勒太常铭,康乐当家更典刑。

枪急曾看飞鸟过,笔精时作换鹅经。

极知许国心常赤,趁取封侯鬓尚青。

若到都城见知旧,为言江汉有浮萍。

意思解释

送刘伯同侍开府公入觐

原文展示:

相公早勒太常铭,康乐当家更典刑。
枪急曾看飞鸟过,笔精时作换鹅经。
极知许国心常赤,趁取封侯鬓尚青。
若到都城见知旧,为言江汉有浮萍。


白话文翻译:

这位公子早已在太常做了铭文,康乐之时他更是当家主持典刑。
我曾见过急于出征的飞鸟,笔头下也偶尔写出变化的鹅经。
他对国家的忠心是如此赤诚,趁着年轻的时光去争取封侯。
如果他能够到都城去见到以前的旧友,想要告诉他们江汉一带的浮萍。


注释:

  • 相公:对男性的尊称,这里指刘伯同。
  • 太常铭:太常是古代掌管礼仪的官职,铭文是记录礼仪的文字,暗指刘伯同在礼仪方面的才能。
  • 康乐:指安乐、稳定的时光。
  • 枪急:形容急迫,像飞鸟一样迅速。
  • 笔精:形容写字的技艺高超。
  • 换鹅经:指写作中引用的经典,鹅经可能指《周易》中的某些部分。
  • 极知许国心常赤:形容刘伯同对国家的忠心。
  • 趁取封侯:指在年轻时争取封爵的机会。
  • 江汉有浮萍:暗指江汉地区的漂浮不定,可能象征着无根之物,或对故乡的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孝祥,字子良,号惭愧,宋代诗人,生于南宋时期,历任各地官职,以其诗词见长。他的作品多描写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风格清新,常带有浓厚的历史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张孝祥为送别好友刘伯同入觐之际,表达了对刘伯同前途的祝福和对国家的关切,同时也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送别的形式,表达了张孝祥对刘伯同的深切祝福与对国家前途的思考。开头两句提及刘伯同的聪明才智,赞美他在礼仪和法律方面的才能,显示出对朋友的赞誉与欣赏。接下来几句,诗人以飞鸟为喻,描绘刘伯同急于施展抱负的心情,表现出他对国家的热爱与忠诚。

诗中“极知许国心常赤”一句,尤为深刻,直指刘伯同的赤诚之心,流露出诗人对理想与报国情怀的共鸣。最后两句则表达了对旧友的思念和对故乡江汉的感慨,使用“浮萍”作为象征,既有对漂浮不定的感叹,也反映了对安稳生活的渴望和对故土的眷恋。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生动,既有个人情感的流露,也有对国家未来的深思,体现了张孝祥的文人情怀和对时代的关切。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相公早勒太常铭:赞美刘伯同在礼仪方面的才能,表明他在官场中的潜力。
  2. 康乐当家更典刑:刘伯同在安乐时代负责法律事务,暗示他将有更大的作为。
  3. 枪急曾看飞鸟过:比喻刘伯同积极向上,渴望出人头地。
  4. 笔精时作换鹅经:比喻他的文笔精湛,常能写出经典之作。
  5. 极知许国心常赤:强调他的忠心和对国家的热爱,表明他志向高远。
  6. 趁取封侯鬓尚青:鼓励他年轻时争取更高的荣誉。
  7. 若到都城见知旧:表达了对旧友的想念。
  8. 为言江汉有浮萍:用浮萍象征故乡的漂泊不定,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枪急”比喻急迫的心情,生动形象。
  • 对仗:整首诗结构工整,句句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刘伯同的祝福,体现了对忠诚与理想的追求,以及对故乡的深情厚谊,展现了作者对国家前途的关心和对友人的美好祝愿。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飞鸟:象征急于追求理想与抱负的人。
  • 鹅经:象征经典的文献,代表了知识与文化。
  • 浮萍:象征漂泊、无根的状态,反映了对故乡的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张孝祥的“送刘伯同侍开府公入觐”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国家的忠诚
    • B. 对友人的祝福
    • C. 对故乡的怀念
    • D. 以上皆是
  2. “极知许国心常赤”中“常赤”意为:

    • A. 常常红色
    • B. 忠诚之心
    • C. 对国家的热爱
    • D. A和B

答案

  1. D. 以上皆是
  2. B. 忠诚之心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赠花卿》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诗词对比: 张孝祥与杜甫的作品都体现了对友人的祝福与对国家的关心,但张孝祥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表达,而杜甫则多描绘国家的苦难与个人的忧虑。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张的诗更显明朗积极,杜则更为沉郁深沉。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相关的诗词评论与研究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