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答殿卿过饮南楼见赠 其一
作者: 李攀龙 〔明代〕
二月城头柳半黄,
金枝袅袅挂斜阳。
已知不及春醪色,
自起开尊唤客尝。
白话文翻译:
在二月的城头,柳树已经略显黄绿,
金色的枝条轻轻摇曳,挂在斜阳之下。
我知道这酒的颜色比不上春天的美酒,
但我还是自己动手倒酒,呼唤朋友来品尝。
注释:
字词注释:
- 二月:指农历二月,春天的开始。
- 城头:指城墙顶部或城堡之上,这里指的是城市的高处。
- 柳半黄:柳树刚刚发芽,呈现出黄绿色。
- 金枝:指柳树的细枝,形象地描绘出柳枝的柔美。
- 春醪色:指春天酿造的酒,颜色鲜艳。
- 开尊:指倒酒,开酒器。
- 唤客尝:呼唤朋友来品尝酒。
典故解析:
- 春醪:古人常以春酒来比喻美好的时光和友人的相聚,这里反映了诗人对春天的期待和对饮酒的喜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攀龙,明代诗人,以诗词、散文见长,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友谊的珍视。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春天,诗人置身于南楼,感受到春天的气息,朋友的来访让他倍感欢喜,因此写下这首诗以表达对友人的邀请和春色的赞美。
诗歌鉴赏:
李攀龙的《答殿卿过饮南楼见赠 其一》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赞美和对友谊的珍重。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温暖而愉悦的氛围。
首句“二月城头柳半黄”,以“二月”引入春天,展现出柳树刚刚发芽的景象,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诗中“金枝袅袅挂斜阳”描绘了柳枝在夕阳下轻轻摇曳的美丽画面,赋予了自然以灵动的生命感,展现出春天的柔情。
接下来的“已知不及春醪色”,则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美酒的期待与渴望,虽然他意识到自己所饮的酒颜色不及春天的美酒,但这并不妨碍他对饮酒的热情和对友人的邀请。最后一句“自起开尊唤客尝”则表现了诗人主动倒酒、热情款待朋友的情景,展现出一种亲切和乐的氛围。
整首诗不仅描绘了春天的景色,还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与友谊,体现了李攀龙作品中常见的人文关怀和对生活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二月城头柳半黄:描绘春天来临,柳树的颜色开始变黄,表现出春的气息。
- 金枝袅袅挂斜阳:柳枝在夕阳下轻柔摇曳,展现出自然之美。
- 已知不及春醪色:说明自己饮的酒色彩不如春酒美丽,表现出对美酒的向往。
- 自起开尊唤客尝:表达了诗人主动倒酒、邀请朋友的热情,展现了友谊的温暖。
修辞手法:
- 比喻:柳树的“金枝”比喻春天的生命和活力。
- 拟人:柳枝“袅袅”似乎有了生命,给人以灵动的感觉。
- 对仗:如“春醪色”与“开尊唤客”,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春天的生机与美好,以及对友人的热情邀请,展示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友谊的珍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柳:象征春天的到来与生机。
- 金枝:代表温暖与美好。
- 斜阳:象征晚霞与宁静的时刻。
- 春醪:象征着美好的生活与愉悦的时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二月”指的是哪个季节?
- A. 冬季
- B. 春季
- C. 夏季
- D. 秋季
-
诗人为什么认为自己所饮的酒颜色不如春醪?
- A. 因为酒太淡
- B. 因为酒没有春酒美丽
- C. 因为酒太苦
- D. 因为酒没有香味
-
诗中“自起开尊唤客尝”表现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 A. 孤独
- B. 热情
- C. 忧伤
- D. 愤怒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鹿柴》相比,李攀龙的诗更加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友谊,而王维则更注重自然的静美与内心的宁静。两者在意境上各有千秋,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诗人李攀龙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