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居即事有怀潮州三首 其一》
时间: 2025-04-27 19:22:2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屋后如屏拥碧岑,
爱山叠石尚同心。
肩舆不解劳人力,
振策惟便助足音。
未掷裹巾行晓色,
不眠乘月坐秋阴。
幽忧莫道都无景,
十月移春要满林。
白话文翻译:
在屋后的青翠山岑就如同屏风一样环绕,
我爱那叠起的山石,心中与它们共鸣。
肩舆无法解除劳累的负担,
而振策的声音则能帮助我踏出步伐。
尚未抛下包裹,晨色已露,
我不眠地坐在秋夜的阴影之中。
别说幽幽的忧愁没有景致,
十月的时节,春天即将移来,树林将会繁盛。
注释:
- 如屏:像屏风一样,形容山势的高耸环绕。
- 碧岑:指青翠的山岑。
- 肩舆:指用肩扛的轿子,代指一种劳动。
- 振策:指挥马车的声音,帮助行进。
- 裹巾:包裹头巾,古人出门常用的饰物。
- 幽忧:指隐秘的忧虑。
- 十月移春:十月时节,春天即将到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许及之,宋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主要以山水诗闻名。他的诗作常体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隐居生活中,诗人通过描绘身边的自然景色,表达对山水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诗中也隐含了对人世繁华与自我内心宁静的对比。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的自然景象描绘了隐居生活的宁静与美好,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世浮华的超然态度。开篇描绘了屋后青翠的山岑,如屏风般环绕着,给人一种恬静的氛围,紧接着用“爱山叠石尚同心”表明诗人与自然的共鸣。诗人把自己置身于这片自然之中,感受到了一种与大自然合二为一的和谐。在“肩舆不解劳人力,振策惟便助足音”中,诗人显现出对世俗劳作的无奈以及对自然行走的向往,体现了对人力和自然的思考。
接下来的几句描绘了清晨与秋夜的交替,表现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敏感与对宁静夜色的珍惜。最后两句则用“幽忧莫道都无景”来反转,表明即便在幽静的生活中,诗人也有着对未来的期待与希望,暗示着春天的再来,象征着生命的循环与希望的重生,展现了诗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屋后如屏拥碧岑:描绘了屋后青翠的山景,仿佛是屏风一样环绕,表现出自然的美。
- 爱山叠石尚同心:诗人对山石的喜爱,表达了与自然的心灵共鸣。
- 肩舆不解劳人力:对世俗生活的无奈,肩舆象征着辛劳。
- 振策惟便助足音:马车的声音仿佛在助力,带出诗人对行走的渴望。
- 未掷裹巾行晓色:清晨的到来,诗人尚未整理好,表现出一种闲适的状态。
- 不眠乘月坐秋阴:夜晚的宁静,诗人沉浸在月光与秋色中,体现出对静谧生活的享受。
- 幽忧莫道都无景:即使有忧愁,也不要说没有美景,表现出诗人的乐观。
- 十月移春要满林:春天即将到来,象征着希望与生命的活力。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屏,形象化地表现山的环绕。
- 对仗:如“肩舆不解劳人力,振策惟便助足音”,增强诗歌的韵律感。
- 象征:春天象征着希望与新生,秋夜则象征宁静与思考。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热爱,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及对生活的思考与期待,展现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 碧岑:象征自然的清新与宁静。
- 肩舆:代表世俗的辛劳与生活的重担。
- 秋阴:象征宁静与思考的时刻。
- 十月:暗示生命的循环与季节的更替,预示着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肩舆”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乐器
- B. 用肩扛的轿子
- C. 一种饮品
-
诗人对自然的态度是?
- A. 无所谓
- B. 热爱与向往
- C. 恐惧
-
“十月移春”暗示了什么?
- A. 生活的结束
- B. 生命的循环与希望
- C. 自然的毁灭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孟浩然的《春晓》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的宁静与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了隐居生活的美好。
- 孟浩然《春晓》:以春天的生机与盎然对比,表达了诗人与自然的紧密关系。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文观止》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