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黄道士思成祈雨感应》
时间: 2025-01-27 03:32:0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赠黄道士思成祈雨感应
——姚勉〔宋代〕
丁巳孟秋春戊午,不雨三时嗟旱苦。
低田高垅皆黄埃,佳种几成不入土。
富家仓廪铁灌锁,民腹为雷泪为雨。
更迟十日天不问,血肉磨牙总豺虎。
悬官祈祷聊具文,饥声嗷嗷恬不闻。
山中道士睡不着,鞭龙起电驱风云。
天瓢点滴翻骏马,一日甘霖遍天下。
尽将昨夜赤千里,化作今朝青四野。
农家笑语无愁声,指日可望天太平。
熙朝真主圣且明,汉雨不待宏羊烹。
或言天民天自恤,或夸调燮有新术。
山中道士不言功,饱饭熟睡听松风。
白话文翻译:
在丁巳年孟秋和春戊午之时,已经有三个月没有下雨,真让人感到干旱的痛苦。低洼的田地和高高的垄上都弥漫着黄土,优良的种子几乎无法入土。富人家里的仓库锁得铁一样紧,老百姓的肚子却像雷声一样饥饿,泪水如雨。若再耽搁十天,天公不理,吃人的豺狼便会在磨牙。虽然官府悬赏祈祷的文书已经具备,但饥饿的呼声依然无人问津。山中的道士睡不着,鞭打着龙,驱赶着风云。天上的雨点如同翻腾的骏马,一天的甘霖便洒遍天下。将昨夜的赤色化作今朝的青绿,农家里笑语盈盈,无忧无虑,期待着天的太平。熙朝的真主圣明,汉地的雨水不必等到众羊被宰。有人说天会怜悯百姓,也有人夸口说调和气候有新法子。山中的道士不言功绩,只是饱餐之后熟睡,听着松风声。
注释:
- 丁巳、戊午:干支纪年法中的年份。
- 低田高垅:指地势低洼的田地和高高的垄。
- 铁灌锁:形容富人家粮仓的紧锁,表示粮食的匮乏。
- 饥声嗷嗷:形容饥饿的呼声,表达民众的苦难。
- 鞭龙起电:道士以鞭打龙形象来召唤雨云,驱散干旱。
- 甘霖:指滋润的雨水。
- 熙朝真主:指当时的统治者,有治理之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姚勉,宋代诗人,其诗风清新,常以民生疾苦为题材,关注社会现实,表现出对人民生活的关心。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宋代,正值干旱之年,农民面临严重的自然灾害,社会动荡,诗人以道士祈雨为切入点,反映了人民对雨水的渴望和生存的艰辛,表达了对自然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祈雨为主线,描绘了干旱给农民带来的苦难以及道士的祈祷仪式,展现了诗人对人民生活的同情与关注。开头两句用“丁巳孟秋春戊午”交代了时空背景,紧接着通过“低田高垅皆黄埃”描述了干旱造成的严重后果。接着描绘了富人锁仓、民众饥饿的对比,生动地反映了社会的不平等和人们的苦痛。
在中间部分,山中道士的形象跃然纸上,诗人通过道士的行为表现出一种对自然力量的尊重和希望。最后几句描绘了甘霖降临后的美好景象,农民欢声笑语,期待着安定的生活。整首诗在悲苦与希望之间游走,通过对比的手法,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与人们的心理状态,表现了诗人对民生的深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丁巳孟秋春戊午”:交代时空背景,表现干旱持续的时间。
- “不雨三时嗟旱苦”:直接表述干旱的严重性。
- “低田高垅皆黄埃”:形象化的描绘干旱的影响。
- “富家仓廪铁灌锁”:对比富人和穷人的生活境遇,揭示社会不公。
- “饥声嗷嗷恬不闻”:反映社会对民众痛苦的漠视。
- “山中道士睡不着”:道士的焦虑与责任感。
- “一日甘霖遍天下”:寓意希望与转机。
- “农家笑语无愁声”:展现人们对未来的期盼。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通过富人与穷人的对比,突显社会的不公。
- 拟人:将天象与人类情感相结合,表现诗人的情感。
- 比喻:如“天瓢点滴翻骏马”,形象生动。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干旱、民生的描写,表达了对人民苦难的同情与对自然和谐的渴望,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思考和对未来的希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雨:象征着希望与生机。
- 道士:代表着人们对自然力量的尊重与依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山中道士”主要做什么? A) 祈雨
B) 魂魄
C) 讲学
答案:A) 祈雨 -
诗中所描绘的农民的状况是怎样的? A) 富裕
B) 饥饿
C) 安逸
答案:B) 饥饿 -
“甘霖”在诗中象征什么? A) 绝望
B) 希望
C) 失落
答案:B) 希望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同样关注民生,描绘战乱对人民的影响,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前途的担忧与期望。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则通过自然景象反映人生的无常,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