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子 其一》

时间: 2025-01-22 22:01:43

风搅红帘。

愁损隔帘人影。

倩秦娥,缠越苘。

唱吴盐。

黄铺白锁春相望。

高阁魂惊难上。

那更堪,花满桁。

柳垂檐。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酒泉子 其一
风搅红帘。愁损隔帘人影。
倩秦娥,缠越苘。唱吴盐。
黄铺白锁春相望。高阁魂惊难上。
那更堪,花满桁。柳垂檐。

白话文翻译:

红色的帘子被风吹动,愁苦的心情使得帘子间的人影显得更加憔悴。
倩丽的秦娥在织着越苘,唱着吴盐的曲调。
黄的铺子上,白色的锁链让春天的景象互相眷恋。
高阁上的灵魂惊动却难以飞升。
更加难忍的是,满船的花影,柳枝垂下屋檐。

注释:

  • 风搅红帘:风吹动红色的帘子,象征着外界的干扰与内心的愁苦。
  • 愁损:愁苦的损伤,指内心的悲伤与忧虑。
  • 倩秦娥:美丽的女子,秦娥指的是一种美丽的女子形象。
  • 缠越苘:越苘是一种纺织的材料,形容女子的工作。
  • 吴盐:指的是吴地出产的盐,可能隐喻着某种特定的文化或情感。
  • 黄铺白锁:黄的铺子上,白的锁链,象征着春天的美好和无尽的期望。
  • 高阁魂惊难上:高阁的梦魂惊动却难以到达,表现了对理想的渴望与现实的冲突。
  • 花满桁、柳垂檐:花朵盛开,柳枝低垂,描绘了春天的景象和内心的惆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毛奇龄(1610-1690),字子升,号白云,清代诗人,擅长词作,风格清丽,情感细腻。

创作背景: 《酒泉子 其一》是毛奇龄在特定情境下创作的,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以及内心深处的情感冲突。这首词流露出对美好春天的向往与对现实愁苦的感慨。

诗歌鉴赏:

《酒泉子 其一》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外在环境与内心情感之间的矛盾。开篇的“风搅红帘”即刻引发读者的想象,帘子在风中摇曳,仿佛是心情的翻滚。紧接着“愁损隔帘人影”则直接揭示了诗人的情感困境,隔着帘子的人影,似乎是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却又无法触及的无奈。

接下来的“倩秦娥,缠越苘”描绘了一个美丽女子在辛勤劳作的场景,这里不仅有对美的赞美,也暗含了对现实生活的反映。随着“唱吴盐”,诗人将视线转向了这女子的歌声,似乎在回响着古老文化的沉淀。

后面的“高阁魂惊难上”展现了一种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诗人内心的渴望与高阁的遥不可及形成鲜明对比,而“花满桁”和“柳垂檐”则用春天的美景来映衬心中的惆怅。

整首词在意象的运用上极具层次感,通过自然景物与情感的结合,传达了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慨,展现了清代词人的细腻情怀和对美的执着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风搅红帘”:描绘了外界的风景,暗示内心的动荡。
  2. “愁损隔帘人影”:愁苦的心情使得人影显得更加憔悴。
  3. “倩秦娥,缠越苘”:描绘美丽女子的形象,营造出一种温柔的氛围。
  4. “唱吴盐”:将地方文化融入情感之中,增添诗句的韵味。
  5. “黄铺白锁春相望”:春天的美景与对未来的期盼交织。
  6. “高阁魂惊难上”:高阁象征着理想,而难以到达则表现了现实的无奈。
  7. “那更堪,花满桁。柳垂檐”:春景的美丽与内心的愁苦形成对比。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高阁魂惊”,将理想与现实的距离进行形象化比喻。
  • 对仗:如“花满桁”和“柳垂檐”,形成优美的对比。
  • 拟人:自然景物赋予情感,增添诗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此诗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愁苦的感慨,揭示了人内心深处的矛盾与挣扎,展现了清代词人的细腻情感及对文化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红帘:象征着美好却又无法触及的事物。
  • 秦娥:代表着美的理想与女性的角色。
  • 吴盐:隐喻地方文化与情感的交融。
  • 高阁:象征理想与追求的高度。
  • 花与柳:春天的象征,代表着生命的力量与惆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风搅红帘”中的“红帘”象征什么?

    • A. 美好的事物
    • B. 悲伤的情感
    • C. 生活的繁忙
    • D. 自然的景色
  2. “倩秦娥,缠越苘”中的“秦娥”指的是?

    • A. 一种植物
    • B. 美丽的女子
    • C. 一首歌曲
    • D. 一种情感
  3. 诗中提到的“高阁”主要象征什么?

    • A. 生活的现实
    • B. 理想与追求
    • C. 自然的美
    • D. 家庭的温暖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温庭筠《菩萨蛮》

诗词对比

  •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似,都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内心的愁苦。
  • 温庭筠的《菩萨蛮》在情感表达上也有相似之处,均展现了细腻的情感和对春天的描写。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词人毛奇龄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中华诗词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