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颜复赴阙》
时间: 2025-01-11 16:49:3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颜复赴阙
作者: 苏辙 〔宋代〕
箪瓢未改安贫性,
凫绎犹传直道余。
不见失官愁戚戚,
但闻高卧起徐徐。
居中旧厌军容讲,
补外仍遭城旦书。
此去将身置何许,
秋风未免忆鲈鱼。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朋友颜复即将赴阙(朝廷)的送别感慨。诗中提到,尽管生活依旧贫困,但他依然保持着安贫乐道的性格。对于失去官职的忧愁,反而没有感到愁苦,只是悠然自得地卧于高处,缓缓起身。他对往日的军容讲解已经感到厌倦,而从外地回来后又要面对城中的琐事。此去何处,心中难免会怀念秋风中的鲈鱼。
注释
- 箪瓢:古代用来盛饭和饮水的器具,象征简朴的生活。
- 凫绎:指的是一种鸟类,传达着直道的精神。
- 戚戚:忧愁的样子。
- 徐徐:形容动作缓慢而悠然。
- 军容:指军队的仪容,可能指作者以前的官职与职责。
- 城旦书:指城中早晨的文书,暗指繁琐的事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晦庵,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苏轼的弟弟。他的诗文以清新、自然著称,常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的关注。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宋代,正值政治动荡与社会变迁之际,作者以送别之情为引,抒发了对人生无常的思考与对友人的祝福。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送别为题,蕴含了深厚的友谊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前四句采用对比手法,展示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世俗的烦恼。尽管颜复即将离去,诗人对于贫困生活的态度却显得从容不迫,表现出一种超然的生活境界。尤其是“但闻高卧起徐徐”一句,透出一种对自由与安宁的追求。
后四句则转而关注未来的迷惘,表现了对即将离去的朋友的担忧与牵挂。诗中的“秋风未免忆鲈鱼”不仅展现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也暗示了对友人未来生活的祝福与期待。整首诗流露出淡淡的忧伤与深厚的友情,体现了作者的情感深度与艺术造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箪瓢未改安贫性:强调作者虽贫穷但心态不变,表现出安于现状的哲学。
- 凫绎犹传直道余:表示他对直道的传承仍在,展现了作者的理想主义。
- 不见失官愁戚戚:以“失官”来对比,表现对世俗名利的淡然。
- 但闻高卧起徐徐:反映出一种悠闲自在的生活状态。
- 居中旧厌军容讲:指对以往官职的厌倦,表达对繁杂事务的逃避。
- 补外仍遭城旦书:说明即便回到家乡,仍然要面对社会的琐事。
- 此去将身置何许:流露出对未来的迷茫与思考。
- 秋风未免忆鲈鱼:借鲈鱼表达对故乡美好生活的怀念。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比较贫穷与追求理想,突出诗人的心态。
- 象征:鲈鱼象征着美好而简单的生活,反映诗人的内心渴望。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朋友的深情告别,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未来的迷茫,同时也展现了对安贫乐道的追求,体现了儒家文化中对道德与理想的坚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箪瓢:象征简朴生活,表达诗人对安贫的态度。
- 秋风:代表时间的流逝与变化,暗示对过往的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送别友人
B. 生活的困境
C. 对官职的追求
D. 自然风景 -
“秋风未免忆鲈鱼”中的鲈鱼象征什么? A. 财富
B. 美好生活
C. 友谊
D. 忧愁 -
“箪瓢未改安贫性”中的“安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态度? A. 追求名利
B. 忍受贫穷
C. 安于现状
D. 渴望富裕
答案
- A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友人》 - 李白
- 《秋夕》 - 杜甫
诗词对比
《送友人》 - 李白的送别诗,表现了对友人的深情与对未来的期盼,风格更加豪放;而苏辙的《送颜复赴阙》则显得更加内敛与沉思,体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李白与苏轼的诗歌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