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毛君州宅八咏其八山房》

时间: 2025-01-11 16:51:42

岸帻携邸夜夜来,蒲团纸帐竹香台。

直须觅取僧为伴,更为开庵斸草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岸帻携邸夜夜来,蒲团纸帐竹香台。
直须觅取僧为伴,更为开庵斸草莱。

白话文翻译

每晚我都带着帽子和行李来到这里,
在蒲团上,纸帐内,竹香台上,享受安静的时光。
我必须找到个僧人作伴,
再为我们开辟一个庵堂,清理一下草地。

注释

  • 岸帻:岸边的帽子,这里指代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
  • 携邸:带着行李。
  • 蒲团:一种用蒲草编成的垫子,通常用作坐垫。
  • 纸帐:用纸做的帐篷,给人一种简单朴实的感觉。
  • 竹香台:用竹子做的香台,表示一种清雅的生活情趣。
  • 直须:一定要,必须。
  • 觅取:寻找。
  • 僧为伴:与僧人作伴。
  • 开庵斸草莱:开设庵堂,清理草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容,号涇渭,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苏轼的弟弟。他以诗文、词赋和散文等多种文体闻名,作品风格多样,极具个性,常常表达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苏辙晚年,他在山中隐居,追求一种宁静的生活,希望能与僧侣共度时光,享受自然之美。反映了他对禅宗思想的向往和对清淡生活的渴求。

诗歌鉴赏

苏辙的《和毛君州宅八咏其八山房》是一首体现山居生活的诗歌。诗中描绘了一个宁静、简朴的环境,展现了诗人对禅意生活的向往。开头的“岸帻携邸夜夜来”一句,给人一种朴素的印象,显示出诗人对自然的向往和对身外物的淡泊。接着,诗人描绘了自己在竹香台上,享受宁静的时光,这种日常生活的细节,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热爱。

“直须觅取僧为伴”,则体现了他希望有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度这段清闲时光,强调了友谊在这份孤寂生活中的重要性。最后一句“更为开庵斸草莱”则展现了诗人对环境的关注和对生活空间的营造,体现了对禅宗简朴生活的追求。

整首诗充满了宁静、淡泊的情感,诗人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友谊的珍视。通过对山房生活的描绘,苏辙传达出一种超然脱俗的生活理想,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岸帻携邸夜夜来:诗人到达山房时,带着简单的生活用品,体现了其简朴的生活态度。
  2. 蒲团纸帐竹香台:描绘了山房内的生活环境,展现出一种宁静和雅致。
  3. 直须觅取僧为伴:诗人渴望有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尤其是僧人,来分享这份清静。
  4. 更为开庵斸草莱:希望能够清理草地,开辟出一个适合的环境,以更好地享受隐居生活。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蒲团纸帐竹香台”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如“竹香台”、“蒲团”等意象,传递出一种清雅的生活情趣。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对简朴、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友谊的珍视,表现出诗人对禅意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岸帻:象征着山野的自由与自然。
  • 蒲团纸帐竹香台:构成了诗人理想中的隐居生活场景,表达了对清雅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蒲团”是什么?

    • A. 一种帽子
    • B. 一种坐垫
    • C. 一种食物
  2. 诗人想要与谁作伴?

    • A. 朋友
    • B. 僧人
    • C. 家人
  3. 诗中提到的“开庵斸草莱”是指什么?

    • A. 开设庵堂,清理草地
    • B. 开设茶馆
    • C. 开设书院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表现隐居生活的诗。
  • 李白《月下独酌》:探讨孤独与友谊的主题。

诗词对比

  • 苏辙 vs. 王维:两者都描绘了山居生活,但苏辙更强调与友人共享宁静,而王维则表现出一种自我陶醉的孤独。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选读》
  • 《苏辙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