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后圃荼蘼手自栽,清于芍药酽于梅。
旧来诗客今无几,三臭馨香懒举杯。
白话文翻译
后院的荼蘼花是我亲手栽种的,它的清香超过了芍药,而浓郁程度则胜过梅花。可惜的是,过去的诗人已不多,面对这三种花香,我懒得举杯庆祝。
注释
- 后圃:后院的菜园或花园。
- 荼蘼:一种花,通常指荼蘼花,花白色或淡黄色,开花时香气扑鼻。
- 芍药:一种花,色彩鲜艳,香气浓郁,常作为花卉。
- 酽:浓厚、浓烈的意思。
- 旧来诗客:指过去常常写诗的人。
- 三臭馨香:形容三种花的香气,意在表达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无奈和惋惜。
- 懒举杯:不愿意举杯庆祝,表示一种消极态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美,号晦庵,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苏轼的弟弟。他以诗、文、词、赋俱佳而著称,尤其擅长散文和诗。苏辙在文学上受到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作品中常体现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的关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诗人晚年,表达了对往昔盛况的追忆和对当前诗人稀少的感慨。诗人通过自栽的荼蘼花,抒发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却因时光流逝而感到孤独和失落。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后院自栽的荼蘼花,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细腻观察。荼蘼花以其清香和浓郁的气息,成为诗人情感的寄托,映射出他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美的追求。诗中的“清于芍药,酽于梅”不仅是对花的品评,更是对美好事物的珍视与自豪。
然而,诗的后半部分转向了对诗人的感慨,过去的诗客已所剩无几,象征着文人风采的渐行渐远。诗人在“懒举杯”中流露出一种无奈和消沉,仿佛在提醒世人应当珍惜当下的美好,却又因生活的繁杂与孤独而感到无力。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深邃的情感,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诗歌传承的忧虑,是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后圃荼蘼手自栽:后院的荼蘼花是我亲手种植的,强调了个人的参与与情感。
- 清于芍药酽于梅:荼蘼花的香气比芍药更为清新,比梅花更为浓烈,显示了诗人对荼蘼花的偏爱和对自然美的欣赏。
- 旧来诗客今无几:曾经的诗人如今已经不多,反映了诗人对文人群体的惋惜和失落感。
- 三臭馨香懒举杯:即便花香扑鼻,诗人却对庆祝感到懒惰,表现出一种消极与无奈的情绪。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比较荼蘼花与芍药、梅花的香气,强调其独特性。
- 拟人:将花的香气赋予人的情感,使其更具生活气息。
- 象征:荼蘼花象征着美好与生命的短暂,诗人对它的珍视也映射了对过去的怀念。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对往昔诗人群体的怀念,反映了时间流逝带来的孤独感和对诗歌传承的忧虑。诗人在欣赏自然之美的同时,也对人事的变迁感到无奈,体现了对生活的深沉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荼蘼花:象征生命的短暂与美好,诗人对其的栽种与欣赏,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
- 诗客:象征着文人的精神追求与文化的传承,反映了诗人对文学环境的忧虑。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后圃荼蘼”指的是什么地方?
- A. 前院
- B. 后院
- C. 田野
- D. 山林
-
诗人对荼蘼花的评价是什么?
- A. 香气淡薄
- B. 香气清新、浓郁
- C. 没有香气
- D. 只比芍药香
-
诗中提到的“旧来诗客”指的是?
- A. 现代诗人
- B. 古代诗人
- C. 朋友
- D. 诗人的亲人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比,苏辙的这首诗更注重对生活细节的描绘与情感的抒发。李白的诗则侧重于对情感的直接表达和哲理的思考。两者在表达方式和情感基调上各有特色,前者沉稳内敛,后者则显得更加细腻和感伤。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苏辙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