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河》

时间: 2025-01-11 05:03:05

山断得平路,摇鞭渡大通。

千峰晴入画,一水澹涵空。

狐兔营深窟,鹰鹯识顺风。

惭无绥远略,观猎赋徒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诗名:大通河
作者:德龄 〔清代〕

山断得平路,摇鞭渡大通。
千峰晴入画,一水澹涵空。
狐兔营深窟,鹰鹯识顺风。
惭无绥远略,观猎赋徒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大通河的自然景色和诗人对猎人生活的思考。开头描写了山路的平坦,骑马渡过大通河的情景。接着描绘了晴天里千山万峰如画,河水清澈如空。狐狸和兔子在深洞中栖息,鹰和鹯鸟则能识别顺风的方向。最后,诗人感到惭愧,没有像绥远的统治者那样的谋略,只能在狩猎中赋诗,感到无用。

注释

  • 山断得平路:山脉的断裂处形成了平坦的道路。
  • 摇鞭:用鞭子驱赶马匹,表示骑马前行。
  • 千峰晴入画:晴朗的天色下,千山如画般美丽。
  • 一水澹涵空:清澈的河水映衬着空旷的天空。
  • 狐兔营深窟:狐狸和兔子在深洞中栖息,形象地描绘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
  • 鹰鹯识顺风:鹰和鹯鸟能识别顺风的方向,暗示它们的聪明与敏锐。
  • 惭无绥远略:感到惭愧没有如绥远的统治者那样的谋略。
  • 观猎赋徒工:虽然观察狩猎,但写诗却是徒劳的工夫。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德龄(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字子良,号德龄,著有多首诗词,常以自然风光和人文情怀为题材。其作品多描写山水,兼具清新和深邃的风格,反映了清代文人的生活情感和审美追求。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和文学兴盛时期,诗人通过对大通河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态度的思考。

诗歌鉴赏

《大通河》这首诗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大通河的热爱与对生活的反思。开篇通过“山断得平路,摇鞭渡大通”,展现了诗人骑马行走在平坦道路上的悠然自得,带给读者一种轻松的旅行感。接下来的“千峰晴入画,一水澹涵空”描绘了晴日下的壮丽山川和清澈河流,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展现了自然的和谐美。

在接下来的两句中,诗人以“狐兔营深窟,鹰鹯识顺风”的意象,描绘了动物们在大自然中的生存状态,传达了生态的和谐与生命的顽强。最后两句则略显沉重,诗人自谦于没有统治者那样的高明谋略,感到自己在狩猎与赋诗之间的无奈与惭愧,暗示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在自然描写与情感表达之间取得了平衡,既有对壮丽景色的赞美,也有对自身处境的反思,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自然的敏感感知。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山断得平路:描绘山脉的断裂,形成了平坦的道路,暗示出行的便利。
  2. 摇鞭渡大通:骑马用鞭子驱赶,渡过大通河,表现出一种轻快的旅行过程。
  3. 千峰晴入画:晴天下的千山如画,表现自然景色的壮丽。
  4. 一水澹涵空:清澈的河水映衬着空旷的天空,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5. 狐兔营深窟:狐狸和兔子在深洞中栖息,反映出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
  6. 鹰鹯识顺风:鹰和鹯鸟能识别顺风,展示它们的智慧与生存能力。
  7. 惭无绥远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缺乏谋略的惭愧。
  8. 观猎赋徒工:尽管观察狩猎,写诗却感到无用,体现了诗人的无奈心情。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千峰晴入画”,将自然景色比作画作,生动形象。
  • 对仗:如“狐兔营深窟,鹰鹯识顺风”,前后句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自然景色与动物形象的结合,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示生态的和谐。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描绘大通河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自身处境的深刻思考,展现了对人生态度的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稳重与高耸,传达着大自然的伟大。
  • :象征着流动与变化,体现生命的生生不息。
  • 狐兔:代表自然中的生灵,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顽强。
  • 鹰鹯:象征着智慧与自由,表现生物在自然中的生存智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动物有哪些?

    • A. 狐狸和兔子
    • B. 老虎和狮子
    • C. 鱼和鸟
    • D. 猪和羊
  2. 诗中的“千峰晴入画”表达了什么意象?

    • A. 自然的美丽
    • B. 人的悲伤
    • C. 战争的残酷
    • D. 生活的艰难
  3. 诗人为什么感到惭愧?

    • A. 没有创造出名作
    • B. 没有像绥远统治者那样的谋略
    • C. 没有找到好工作
    • D. 没有朋友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早发白帝城》李白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 李白《静夜思》:同样描绘自然,但更多体现个人情感与思乡之情。
  • 杜甫《登高》:同样有对自然的描写,但更多关注社会现实与个人命运。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德龄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自然与人生:古诗词中的生态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