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夜怀山中友人》
时间: 2025-01-26 02:05:5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八月十五夜怀山中友人
作者:李裕 〔元代〕
烟消天末夜膧胧,溶漾银河望欲空。
长忆山中共明月,独怜都下见秋风。
羽林警卫纷如织,龙虎公屯势更雄。
远客不眠愁欲绝,起看鳷鹊露光中。
白话文翻译:
在烟雾散去的夜空,朦胧的景色笼罩着大地,我眺望着波光粼粼的银河,仿佛想要触摸那空中的星星。长久以来,我惦记着和你在山中共同赏月的美好时光,而如今我独自在都城下,感受着秋风的凄凉。羽林军的警卫如同织布般繁密,龙虎公的气势更是雄壮。远方的旅客无法入眠,愁绪如潮水般涌来,起身望向鳷鹊在露光中翱翔。
注释:
- 烟消天末:指烟雾散去,天空的尽头。
- 膧胧:形容朦胧、模糊的状态。
- 溶漾银河:形容银河像水波一样荡漾。
- 长忆:长久以来的思念。
- 羽林警卫:指皇宫的卫兵。
- 龙虎公屯:龙虎公可能指兵力强大的地方。
- 远客:远方的旅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裕,元代诗人,字德明,号秋水,生于盛世,身处动荡的社会环境中。他的诗风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常以个人感受折射出时代背景。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八月十五中秋之夜,正值一年中最美的时节,却因身在都城而怀念远方的朋友,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及对自然的感悟。
诗歌鉴赏:
《八月十五夜怀山中友人》是一首抒情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友人的思念之情。诗的开头“烟消天末夜膧胧”便营造出一种幽静的夜晚氛围,仿佛在描绘一个充满神秘的夜。接着,诗人通过“溶漾银河”展现了对浩瀚宇宙的向往与思考,表达了一种孤独的情感。接下来的“长忆山中共明月”则直接引出思念的主题,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在中秋这个团圆的节日里,诗人却身处繁华的都城,感受到的却是秋风的萧瑟,形成鲜明的对比,突显了内心的孤寂和对友人的深切怀念。后面的描写中,羽林警卫和龙虎公的意象显得气势磅礴,象征着权力和繁华的背景,诗人却在其中感到无奈和愁苦,进一步加深了情感的层次。最后以“远客不眠愁欲绝”结尾,回归到个人的情感世界,表现出对朋友的深切思念以及对生活的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烟消天末夜膧胧:夜色朦胧,烟雾散去,给人以神秘感。
- 溶漾银河望欲空:银河如水波般荡漾,仿佛可以触摸,表达对宇宙的渴望。
- 长忆山中共明月:长久思念与朋友一起赏月的美好时光。
- 独怜都下见秋风:独自一人感受到都城的秋风,愁绪满怀。
- 羽林警卫纷如织:皇宫的卫兵像织布一样密集,象征繁华与权力。
- 龙虎公屯势更雄:龙虎公的威势更为强大,体现了社会的动荡与不安。
- 远客不眠愁欲绝:远方的旅人因思念而失眠,愁苦难以自已。
- 起看鳷鹊露光中:起身观看夜空中飞翔的鸟,象征着思念的寄托。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银河比作水波,生动形象。
- 对仗:如“羽林警卫纷如织,龙虎公屯势更雄”形成对仗工整的句式。
- 拟人:赋予自然元素以人的情感,使得诗句更具感染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思念和孤寂展开,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怀念,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的动荡和内心的挣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烟雾:象征迷茫和神秘。
- 银河:象征浩瀚与遥远,表达诗人对远方的向往。
- 明月:象征团圆与思念,是中秋的主要意象。
- 秋风:象征孤独与凄凉,反映了诗人的心境。
- 羽林、龙虎:象征权力与繁华,形成对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明月”象征什么?
- A. 财富
- B. 团圆与思念
- C. 事业成功
答案:B
-
诗人为什么会感到孤独?
- A. 因为没有朋友
- B. 因为身在都城而怀念山中的友人
- C. 因为天气不好
答案:B
-
诗中的“羽林警卫”象征什么?
- A. 乡村生活
- B. 权力与繁华
- C. 自然景色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同样表达了思乡和对亲人的思念。
- 《月下独酌》(李白):在月下独自饮酒,表达孤独与对友人的思念。
诗词对比:
- 李白《静夜思》与李裕《八月十五夜怀山中友人》:两者均表达对月亮的思考和对远方亲友的思念,但李白更强调思乡情感,而李裕则结合了社会背景,展现出对友人的深切怀念与孤独。
参考资料:
- 《元代诗词研究》
- 《李裕诗词选集》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