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雁 / 后飞雁》

时间: 2025-01-26 02:06:40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白话文翻译:

孤雁不再啄食,鸣叫声中思念群雁。
谁来怜惜这一片孤影,隔着万重云雾而失散?
极目远望似乎还可以看见,悲哀的情绪比听到的更深切。
野鸦毫无情绪,喧闹地自顾自叫着。

注释:

  • 孤雁:指孤独的雁,象征着孤独和思乡之情。
  • :鸟用嘴啄食。
  • 飞鸣:飞翔时的鸣叫声。
  • 相失:彼此失散。
  • 万重云:形容重重叠叠的云层,表示距离遥远。
  • 望尽:极目远望,看到尽头。
  • 哀多:悲伤的情感很深。
  • 野鸦:指野外的乌鸦,象征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典故解析:

本诗未直接引用典故,但“孤雁”常用于古诗中象征孤独与思念,反映了诗人对故乡或亲友的思念之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圣”。他的诗歌语言精炼,情感真挚,擅长描绘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怀。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杜甫晚年,正值安史之乱后,国家动荡,人民苦难。诗人在流亡生涯中,常感孤独与无助,故以孤雁为喻,表达内心的孤寂与对故土的思念。

诗歌鉴赏:

《孤雁》通过孤雁的形象,传达出一种深沉的思乡之情与无奈的孤独感。诗的开头,孤雁不饮啄,表明了它的失落与孤寂,飞鸣声中蕴含着对群雁的深切思念。接着,诗人以“谁怜一片影”发问,表现出对孤雁处境的同情,进一步加深了孤独感。相较于“望尽似犹见”,在极目远望中,虽能见到遥远的影子,但那份悲伤却愈发加重。最后,野鸦的鸣叫与孤雁的哀鸣形成鲜明对比,突显出孤雁的孤独与无助。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鲜明,展现了杜甫深厚的诗歌功底和对人间疾苦的敏感触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孤雁不饮啄:孤独的雁不再啄食,暗示了它的悲伤与失落。
  2. 飞鸣声念群:孤雁在飞翔中鸣叫,表达对同伴的思念。
  3. 谁怜一片影:引发思考,谁会同情这孤独的身影?
  4. 相失万重云:彼此失散,隔着重重云层,暗示距离与无奈。
  5. 望尽似犹见:尽管极目远望,似乎还能看到,但那是空幻的希望。
  6. 哀多如更闻:哀伤的情绪比听到的声音更加真实。
  7. 野鸦无意绪:与孤雁形成对比,野鸦的叫声显得无情而随意。
  8. 鸣噪自纷纷:野鸦的喧闹声与孤雁的悲鸣形成鲜明对照,突显孤雁的孤独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孤雁象征孤独与思乡。
  • 对仗:如“飞鸣声念群”“哀多如更闻”,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反衬:野鸦的无情与孤雁的哀伤形成鲜明对比,突显主题。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孤雁的形象,表达了对故乡和亲友的深切思念,以及在孤独中的无奈与悲伤。杜甫以此反映了社会动荡带来的个人悲剧,深入揭示了人类情感的脆弱与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孤雁:象征孤独,思乡之情。
  • 万重云:象征遥远的距离,隔阂。
  • 野鸦:象征无忧无虑的生活,与孤雁形成对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孤雁在诗中象征什么? A. 幸福
    B. 孤独与思乡
    C. 自由

  2. “谁怜一片影”中的“影”指的是什么? A. 影子
    B. 孤雁
    C. 万重云

  3. 野鸦的鸣叫与孤雁的鸣叫有何不同? A. 野鸦无情,孤雁悲伤
    B. 野鸦悲伤,孤雁无情
    C. 都是无情的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鸟鸣涧》
  • 李白《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对比,白居易的诗更多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情,而杜甫则更侧重于孤独与思念。两者虽有相似的情感基调,但表达的侧重点不同,前者更为温情,后者则更显沉重。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杜甫集》
  • 《唐代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