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望因过常少仙》

时间: 2024-09-19 21:47:11

野桥齐度马,秋望转悠哉。

竹覆青城合,江从灌口来。

入村樵径引,尝果栗皱开。

落尽高天日,幽人未遣回。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野桥齐度马,秋望转悠哉。
竹覆青城合,江从灌口来。
入村樵径引,尝果栗皱开。
落尽高天日,幽人未遣回。

白话文翻译:

野外的桥梁可以容得下一匹马,秋天的景色令人心旷神怡。竹林掩映着青翠的城池,江水从灌口缓缓流来。走进村庄,砍柴的小路引人入胜,尝着果实,栗子也开始成熟。天空中的阳光已经落尽,隐居的人还未归来。

注释:

  • 野桥:指乡间的小桥,宽度足以容纳马匹通行。
  • 秋望:秋天的远望,表达秋季的景色。
  • 竹覆:竹子覆盖,形容竹林的茂盛。
  • 青城:青翠的城池,象征自然环境的和谐美。
  • 江从灌口来:江水从灌口流出,描绘了水流的方向。
  • 樵径:砍柴的小路。
  • 尝果栗皱开:指尝到成熟的栗子,形容丰收的季节。
  • 落尽高天日:形容秋天的阳光已经落下,夜幕降临。
  • 幽人:指隐居的人,通常是指诗人或志向高远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以其深刻的社会关怀和人道主义精神著称,被誉为“诗圣”。杜甫生活在动荡的时代,目睹了社会的变迁与民众的苦难,其作品常表现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创作背景:

《野望因过常少仙》创作于杜甫隐居时期,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在战乱频仍的背景下,杜甫渴望远离世俗纷扰,寻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秋天的乡村景象,展现了自然的美丽与宁静,同时流露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的意象鲜明,情感真挚。首句“野桥齐度马”以简练的笔触描绘了乡间的宁静与宽阔,给人一种开阔的视觉体验。接着“秋望转悠哉”,结合秋天的景色,营造出悠然自得的氛围。

“竹覆青城合”一句,通过竹林与城池的结合,表现了人类居所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这种对自然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诗人的审美情趣,也反映了他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江从灌口来”则描绘出水流的温柔与柔和,象征着诗人对生活的期望。而“尝果栗皱开”则是具体的生活细节,展现了丰收的喜悦,这与杜甫对民生的关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最后两句“落尽高天日,幽人未遣回”则是诗的高潮,暗含着对隐逸生活的思考与期盼。落日的余晖映照着幽静的天地,诗人身处其中,心中却仍有未归的幽怨。这种情感的交织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哲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野桥齐度马:描绘了乡间桥梁的宽敞,暗示了自然的广阔与自由。
  2. 秋望转悠哉:表达了诗人对秋天景色的欣赏与陶醉。
  3. 竹覆青城合:竹林的覆盖与城市的结合,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
  4. 江从灌口来:江水的流动,描绘了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5. 入村樵径引:引领人们走入村庄,展现了乡村生活的朴实与宁静。
  6. 尝果栗皱开:通过尝果的细节,表达了丰收的喜悦。
  7. 落尽高天日:夕阳西下,暗示时光的流逝与宁静的降临。
  8. 幽人未遣回:隐居的人尚未归来,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思考与期盼。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江从灌口来”通过比喻江水的流动,生动形象。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人的情感,如“高天日”暗示时间的流逝。
  • 对仗:全诗句子结构工整,形成了和谐的音韵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乡村景色,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时代变迁的深思与对人生的哲理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野桥:象征着乡村的自然与宁静。
  • 秋望:代表了丰收与生命的循环。
  • 竹覆:象征自然的繁荣与和谐。
  • :象征着流动的生命力与希望。
  • :丰收的象征,代表着生活的富饶。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的首句“野桥齐度马”中“齐度”意为: A. 宽阔 B. 窄小 C. 高耸 D. 陡峭

  2. “幽人未遣回”中的“幽人”指代: A. 诗人 B. 隐士 C. 朋友 D. 游客

  3. 诗中描绘的季节是: A. 春天 B. 夏天 C. 秋天 D. 冬天

答案:

  1. A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 李白
  • 《山中与幽人对酌》 - 王维
  • 《秋夕》 - 杜甫

诗词对比:

将《野望因过常少仙》与王维的《山中与幽人对酌》进行比较,两者都描绘了隐逸生活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美,但王维的诗更强调人与自然的感应,而杜甫则更多地反映了对社会与人生的思考。

参考资料:

  • 《杜甫诗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