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丘分咏得浮图》

时间: 2025-01-24 16:51:17

宝塔倚秋穹,珠林望彩虹。

云嘘网户白,日落绮疏红。

铃语振天外,龙光盘壑中。

不有九霄陟,能令五蕴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宝塔倚秋穹,珠林望彩虹。
云嘘网户白,日落绮疏红。
铃语振天外,龙光盘壑中。
不有九霄陟,能令五蕴空。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宝塔高耸入秋空,周围的珠林在阳光下映衬着彩虹的美丽。白云轻轻地掩映着塔身,夕阳西下,形成了绚丽的红色景致。铃声在空中回荡,仿佛在传递着天外的讯息,龙光在山谷间盘旋闪烁。若没有九天之上的飞升,怎能让人超脱于世俗的五蕴之中?

注释:

  • 宝塔:指寺庙的塔,象征着宗教和信仰。
  • 珠林:形容树木如珠宝般璀璨。
  • 云嘘:指云彩轻柔地遮掩。
  • 日落:夕阳西下,光线变得柔和。
  • 铃语:指寺院中的钟声或铃声,传递悠远的声音。
  • 龙光:形容光辉闪烁,可能与宗教信仰有关。
  • 九霄:天上的高处,通常用来比喻高远的境界。
  • 五蕴:指色、受、想、行、识五种存在的形式,代表世俗的烦恼和束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延陵,明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以山水、佛教题材为主,风格清新脱俗。他的诗歌常常融入自然景观与宗教哲思,表现出对生命的思考与对超脱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与当时的宗教文化氛围密切相关,明代是佛教、道教盛行的时期,诗人通过对宝塔的描绘,表达了对宗教信仰的向往与对现实世界的超脱。

诗歌鉴赏:

《虎丘分咏得浮图》展现了作者对自然和宗教的深刻理解。诗中以宝塔为中心,描绘了周围的自然景色,构建了一种和谐的境界。诗的开头“宝塔倚秋穹”,既表现出宝塔的壮丽,又暗示了人与自然的合一。接下来的“珠林望彩虹”,通过色彩的对比,增强了诗的视觉冲击力。诗中细腻的描绘如“云嘘网户白”,展示了云彩的轻柔与宁静,让人感受到一种恬静的心境。而“日落绮疏红”则描绘了夕阳的美丽,给人以温暖的感受。

在结尾,“不有九霄陟,能令五蕴空”,诗人表现了对世俗烦恼的超脱之志,借用佛教的哲学思想,强调了宗教信仰的力量。这种超然的态度不仅是对现实的逃避,更是对内心平和的追求。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邃的哲思,完美地融合了自然与人文,传达出一种禅意的境界,使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引发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宝塔倚秋穹:宝塔高耸,仿佛倚靠着深邃的秋空,象征着信仰和追求的高远。
  2. 珠林望彩虹:四周的树木像珍珠一般闪烁,映衬出美丽的彩虹,表现自然的绚丽与生机。
  3. 云嘘网户白:轻柔的云彩像在轻轻地掩盖,描绘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4. 日落绮疏红:夕阳渐沉,光线透过云层,形成了绚丽的红色景象,增添了诗的动态美。
  5. 铃语振天外:铃声在空中回响,似乎传递着来自远方的讯息,给人以神秘感。
  6. 龙光盘壑中:龙的光辉在山谷间闪烁,象征着力量与神秘。
  7. 不有九霄陟:没有飞升至九霄之上,表达了对超脱境界的渴望。
  8. 能令五蕴空:只有超越世俗的束缚,才能达到内心的平静与解脱。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物与人类情感相联系,如“云嘘网户”形象生动。
  • 对仗:上下句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云彩和铃声赋予人性,使描述更加生动。

主题思想:

诗歌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宗教信仰的追求,表达了对超脱世俗烦恼的渴望,展示出一种宁静而深邃的内心世界。

意象分析:

  • 宝塔:象征着信仰与精神追求。
  • 珠林:代表自然的美丽与生命的活力。
  • 云与日落:传达宁静与变化的美感。
  • 铃声:象征着宗教的召唤与内心的反思。
  • 龙光:代表力量与神秘,体现了对未知的敬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宝塔倚秋穹”中的“秋穹”指的是什么?

    • A. 春天的天空
    • B. 夏天的天空
    • C. 秋天的天空
    • D. 冬天的天空
  2. “铃语振天外”中的“铃语”指的是什么声音?

    • A. 风声
    • B. 鸟鸣
    • C. 钟声或铃声
    • D. 人声
  3. 诗中的“九霄”象征着什么?

    • A. 现实世界
    • B. 天上的高处
    • C. 地下世界
    • D. 未来的希望

答案

  1. C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杜甫《登高》: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色与人生感慨,但更强调人生的艰辛与忧愁。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展现了自然的美与宁静,但更注重内心的和谐与自然的融合。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王延陵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诗词鉴赏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