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丛花 闰三月三日竹逸斋头看紫牡丹记前月修禊虞山故前半阕及之》
时间: 2025-01-21 15:03:3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一丛花
闰三月三日竹逸斋头看紫牡丹记前月修禊虞山故前半阕及之
作者: 陈维崧 〔清代〕
琴川前月记幽探,
艇子漾柔蓝。
冶游恰值人修禊,
风光在碧嶂红潭。
街上饧箫,
山边荠菜,
春色上春衫。
今朝魏紫放晴檐,
丽景十分添。
一年最好惟三月,
谁频见两度重三。
花好逢王,
春浓遇闰,
乐事艳江南。
白话文翻译:
在琴川,我前月的幽静探访,
小艇荡漾在柔和的蓝色水面。
恰逢游玩的人们在修禊,
风景在碧绿的山峰和红色的潭水之间。
街上听到甜美的箫声,
山边盛开着荠菜,
春色映衬在春装上。
今天天空晴朗,魏紫花在檐下盛放,
美丽的景色更加添彩。
一年中最美的时光就是三月,
谁能在重三这一天频频见到两次呢?
花正好在王的节日盛开,
春色浓郁恰好遇上闰月,
真是美好的乐事,艳丽的江南。
注释:
- 琴川:指琴川河,作为景点和游玩之地。
- 修禊:古代的春祭活动,通常在春天举行,以祈求平安和幸福。
- 魏紫:指一种紫色的牡丹花,盛开时节正好在春天。
- 重三:农历三月三日,通常是春天游玩、踏青的日子。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陈维崧(约1610年-约1690年),字惟恭,号竹逸,清代诗人,擅长诗词与散文,风格清新婉约,常描写自然风光与人文情怀。
-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闰三月,诗人以游玩和春色为主题,表达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陈维崧的《一丛花》以其清新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春天的美丽与生机。全诗描绘了一个幽静而又充满生气的场景,琴川的水面柔和,舟行轻荡,给人一种悠然自得的感觉。诗中通过对“冶游”的描写,表现人们在春天欢庆的气氛,修禊活动不仅是对自然的赞美,也是对生命的庆祝。城市的街道和乡间的山野,互相呼应,展现出春天的普遍性和包容性。
在诗的后半部分,魏紫牡丹的盛放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象征着生命的繁荣与春天的希望。诗人感叹一年中最美的时光便是三月,巧妙地将时间与自然相结合,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最后,诗人通过“乐事艳江南”的句子,进一步强化了对春天的热爱,也表达了对江南美景的赞美。整体来看,这首诗不仅描绘了春天的美景,更传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情与对自然的敬仰。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琴川前月记幽探,艇子漾柔蓝。":描述诗人在琴川游玩,水面柔和,营造宁静的氛围。
- "冶游恰值人修禊,风光在碧嶂红潭。":恰逢春游的时节,周围的自然景色更加动人。
- "街上饧箫,山边荠菜,春色上春衫。":描绘街头的乐声和盛开的花草,春色映衬着人们的春装。
- "今朝魏紫放晴檐,丽景十分添。":魏紫牡丹在阳光下绽放,增添了春天的美丽。
- "一年最好惟三月,谁频见两度重三。":感叹三月的美好,重三这一天的特殊意义。
- "花好逢王,春浓遇闰,乐事艳江南。":将花与节日相结合,描绘春天的浓郁与美好。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艇子漾柔蓝”,用“柔蓝”形容水面,增加了画面感。
- 对仗:如“街上饧箫,山边荠菜”,形成平衡的句式,增强了音乐感。
- 拟人:春色“上春衫”,赋予春色以人的属性,增加了生动性。
-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描绘春景,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赞美,传达了春天带来的生机与希望。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
- 琴川:象征着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 魏紫:象征春天的繁荣与生气。
- 春色:象征生命的活力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此诗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陈维崧
c) 杜甫 -
"修禊"的意思是什么? a) 祭祀活动
b) 旅游活动
c) 农耕活动 -
诗中提到的花是? a) 玫瑰
b) 魏紫牡丹
c) 菊花
答案:
- b) 陈维崧
- a) 祭祀活动
- b) 魏紫牡丹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晓》 by 孟浩然:同样描绘春天的美好景象。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by 韩愈:表达对春天的感受。
-
诗词对比:
- 陈维崧的《一丛花》与杜甫的《春望》,两者都描绘春天,但前者更注重细腻的自然风光,后者则更强调时局的忧虑与对故国的思念。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选读》
- 《诗词鉴赏入门》
以上是对《一丛花》的详细解析与学习材料,希望对您理解和欣赏这首诗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