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南 其十》

时间: 2025-04-29 04:32:25

重五节,今岁在南阳。

墙脚蜗牛行艾叶,檐牙鸠妇话榴房。

丝雨湿年光。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重五节,今岁在南阳。墙脚蜗牛行艾叶,檐牙鸠妇话榴房。丝雨湿年光。

白话文翻译:

端午节,今年在南阳。墙角的蜗牛在艾叶上爬行,屋檐下的鸠鸟在低语着石榴花。细雨滋润着时光。

注释:

  • 重五节:即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 南阳:地名,诗人此时身处南阳。
  • 墙脚:墙的底部,表示环境的细节。
  • 蜗牛:一种小动物,象征缓慢与细腻。
  • 艾叶:端午节时常用的草药,具有避邪的寓意。
  • 檐牙:屋檐的边缘部分,形容房屋的结构。
  • 鸠妇:指鸠鸟的雌性,寓意温柔的母性。
  • 榴房:石榴花,象征繁荣与生机。
  • 丝雨:细雨,表现出温柔的氛围。
  • 湿年光:形容细雨中的时光显得湿润而柔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维崧(公元1640年-公元1711年),字承志,号懋亭,清代词人,诗人。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和生活场景,语言清新,情感细腻。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端午节,诗人身处南阳,感受到节日的氛围和自然的细腻变化,表现了他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

诗歌鉴赏:

《望江南 其十》以端午节为背景,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田园画面。诗的开头“重五节,今岁在南阳”既指明了时间与地点,又带出一种节日的气氛。接着,诗人通过“墙脚蜗牛行艾叶”这一细节,展现了生活中的微小事物,蜗牛的缓慢行走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也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与安详。艾叶作为端午节的象征,寓意着驱邪避疫,诗人通过这一意象引入节日的传统文化。

“檐牙鸠妇话榴房”则通过鸠鸟的低语描绘出一种温暖的家庭氛围,石榴花的绽放象征着生机和希望,渲染了一种生动的场景。最后一句“丝雨湿年光”则通过描绘细雨的场景,进一步烘托出雨中时光的柔和与惆怅。这种细腻的描写,不仅展示了自然的美,也隐含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感受。

整首诗在细腻的描写中,流露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展现出一种淡然的生活态度,给人以美的享受与思考的空间。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重五节,今岁在南阳。”:开篇点明时间和地点,暗示诗人对节日的关注。
  2. “墙脚蜗牛行艾叶,”:细腻的景象描绘,蜗牛的缓慢与艾叶的节日象征相结合。
  3. “檐牙鸠妇话榴房。”:通过鸠鸟的低语,传达温馨的家庭气氛。
  4. “丝雨湿年光。”:细雨的描写与时光的湿润感相结合,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蜗牛与艾叶相提并论,形成细腻的画面。
  • 拟人:鸠妇“话榴房”,赋予动物以人类的特点,增加了生动性。
  • 对仗:整首诗的句子结构匀称,形成对称的美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节日的眷恋,传达出一种温馨而宁静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蜗牛:象征缓慢、细腻的生活态度。
  • 艾叶:端午节的传统象征,体现节日文化。
  • 鸠鸟:象征温暖、家庭与温柔的母性。
  • 石榴花:象征繁荣与生机,暗示希望与美好。
  • 丝雨:象征柔和、细腻的自然气息。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重五节指的是哪个节日?

    • A. 中秋节
    • B. 端午节
    • C. 春节
    • D. 元宵节
  2. 诗中提到的“墙角蜗牛”是用来描绘什么的?

    • A. 自然的安静
    • B. 人的活动
    • C. 节日的热闹
    • D. 城市的繁华
  3. “丝雨湿年光”表现了什么样的氛围?

    • A. 热闹
    • B. 宁静
    • C. 忧伤
    • D. 喜庆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比较陈维崧的《望江南 其十》和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都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情感表达体现出对生活的热爱,但李清照的作品更多地表现出女性的柔情与忧伤,而陈维崧则更加关注日常生活的细节与节日的气氛。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