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重五节,记得在嘉兴。也共朱郎湖上饮,菖蒲花底醉难胜。别后见何曾。
白话文翻译:
在端午节的时候,我记得在嘉兴的日子。我们曾一起在朱郎湖边饮酒,醉倒在菖蒲花下,真是难以自持。离别之后,不知何时再相见。
注释:
- 重五节:指端午节,即农历五月初五。
- 嘉兴:地名,位于浙江省,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 朱郎湖:一个特定的湖泊,可能是诗人回忆与友人共饮的地方。
- 菖蒲花:端午节时常用的草本植物,象征着健康和驱邪。
- 难胜:形容无法抵挡,难以承受。
典故解析:
“重五节”是指端午节,这一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文化内涵。端午节的习俗有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等,通常与纪念屈原有关。菖蒲花在传统文化中被认为能够驱邪避灾,因此在端午节时特别受重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维崧(约1625-约1700),字元晦,号阮亭,清代诗人,擅长词作,风格清新婉约,特别注重情感的细腻表达。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清代,反映了诗人在端午时节对往日友谊的怀念与思念。诗人通过对嘉兴的记忆,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追忆和对友人的深切怀念。
诗歌鉴赏:
《望江南 其六》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作,诗人在回忆中流露出对友人的思念。诗句开头提到“重五节”,立刻引发读者对端午节的联想,端午节是一个充满乡愁和团圆氛围的节日,诗人在这个特别的时刻回忆起与朋友在朱郎湖边饮酒的场景,展现了浓厚的怀旧情感。
“菖蒲花底醉难胜”一句,既描绘了端午节的氛围,又隐喻了青春的短暂与美好。菖蒲花的象征意义与诗人心中的醉意相结合,表现出一种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和无奈。最后一句“别后见何曾”,则将思念的情感推向高潮,表达出离别后的孤独与无奈,令人感到心中一阵酸楚。
整首诗在简练的字句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既有对美好回忆的珍惜,也有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无奈,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细腻与柔情。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重五节,记得在嘉兴。”:端午节时,诗人想起在嘉兴的日子,点明时间与地点。
- “也共朱郎湖上饮,”:与友人在朱郎湖边共饮,表达了亲密的友谊。
- “菖蒲花底醉难胜。”:在菖蒲花下醉意朦胧,形象描绘了那时的欢愉。
- “别后见何曾。”:离别之后再未相见,流露出深深的思念与遗憾。
-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前两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比喻:菖蒲花的意象与醉酒的状态相结合,形成对比,增强情感的表达。
-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离别与思念展开,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和对往昔时光的怀念,情感真挚深切。
意象分析:
- 嘉兴:象征着故乡的温暖与亲密的回忆。
- 朱郎湖:代表着友谊的见证地,是诗人情感的寄托。
- 菖蒲花:不仅是节日的象征,也象征着青春的美好与短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重五节”是指哪个节日?
- A. 中秋节
- B. 端午节
- C. 春节
- D. 元宵节
-
诗中提到的“别后见何曾”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高兴
- B. 思念
- C. 愤怒
- D. 厌倦
-
“菖蒲花底醉难胜”中的“醉”是指什么状态?
- A. 不清醒
- B. 开心
- C. 悲伤
- D. 疲惫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对比陈维崧的《望江南 其六》与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都表达了对过往的怀念,但李清照更侧重于女性的细腻情感,而陈维崧则表现出男士的豪情与对友谊的珍视。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清代诗人研究》
- 《端午节的文化与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