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过韩寅仲尊生斋留酌》

时间: 2025-01-11 07:56:42

暝色薄前楹,清尊晚复倾。

长贫非罪岁,吾道且尊生。

树有知还鸟,栏馀未落英。

秋光浑不尽,蟋蟀两三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冬日过韩寅仲尊生斋留酌
作者:张萱 〔明代〕
暝色薄前楹,清尊晚复倾。
长贫非罪岁,吾道且尊生。
树有知还鸟,栏馀未落英。
秋光浑不尽,蟋蟀两三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冬日的傍晚,诗人坐在韩寅仲的斋堂中,独自饮酒。夜色渐浓,酒杯中的酒液在黄昏的微光下闪烁。尽管生活贫困,但这并不是生活的罪过,诗人希望能以此来庆祝生命。树上还有鸟儿,如果它们懂得人情,应该会归来。栏杆上的花瓣尚未完全落下,秋天的余晖依旧未尽,只有那几声蟋蟀的鸣叫提醒着人们时光的流逝。

注释

  • 暝色:黄昏、夜色。
  • :稀薄,形容光线微弱。
  • 清尊:清酒的酒杯。
  • 长贫:长久的贫困。
  • 非罪岁:不是贫穷的罪过,表达对生活的理解。
  • 知还鸟:鸟儿如有灵性,应该会归来。
  • 栏馀未落英:栏杆上剩下的花瓣还未完全落下,象征着秋天的余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萱是明代的一位诗人,他的作品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而著称。张萱的诗多描写田园生活,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态度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冬日,反映了诗人在朋友家聚会时的心境,表现了对简单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重。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展现了冬日傍晚的宁静与思考。诗人以“暝色薄前楹”开篇,描绘出夜色渐浓的氛围,随之而来的“清尊晚复倾”则让人感受到一种孤独而惬意的饮酒情境。诗中提到的“长贫非罪岁”,让人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豁达与宽容,贫穷并不是一种罪过,而是人生的一部分。接下来的“树有知还鸟”,则通过拟人手法,表达了对自然生命的思考,仿佛在说:如果树木和鸟儿能够理解人类的情感,它们必定会回归。最后两句“秋光浑不尽,蟋蟀两三声”将秋天的余韵与冬日的静谧相结合,营造出一种万物静谧、时光流逝的氛围。整首诗蕴含着对生命的感悟和对自然的敬畏,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坦然。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暝色薄前楹”:夜色渐渐降临,前面的檐柱上光线微弱,暗示着一天的结束。
    • “清尊晚复倾”:在这个傍晚,酒杯轻轻倾倒,象征着放松与享受。
    • “长贫非罪岁”:长久的贫困不是一种罪过,反映了诗人对生活态度的豁达。
    • “吾道且尊生”:我只想尊重生命,积极面对生活。
    • “树有知还鸟”:树木若有灵性,鸟儿应当归来,寄托了对自然的向往。
    • “栏馀未落英”:栏杆上还有未落尽的花瓣,象征着秋天的残影。
    • “秋光浑不尽”:秋天的光辉仍在,表明时间的流逝。
    • “蟋蟀两三声”:几声蟋蟀的鸣叫,提醒人们珍惜现在的宁静。
  • 修辞手法

    • 拟人:树有知还鸟,赋予自然以生命。
    • 对仗:如“树有知”与“栏馀未落”形成对比。
  • 主题思想: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反思与态度,通过对自然的描写展现了对生命的珍视与尊重。

意象分析

  • 夜色:象征着安静与思考。
  • 酒杯:代表着生活的享受与孤独。
  • 鸟儿:象征着自由与归属。
  • 花瓣: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美好。
  • 蟋蟀:代表着生命的微小与顽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D. 清代

  2. “长贫非罪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对贫困的抱怨
    B. 对生活的豁达
    C. 对金钱的渴望
    D. 对人际关系的思考

  3. 诗中提到的“蟋蟀”象征着什么? A. 生命的微小与顽强
    B. 秋天的结束
    C. 对自然的恐惧
    D. 对未来的期待

答案

  1. C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李白的《月下独酌》与张萱的《冬日过韩寅仲尊生斋留酌》均表达了对饮酒的享受与孤独,但李白更强调了对酒的豪情,而张萱则更注重于自然与生命的哲思。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
  • 《唐诗宋词元曲选》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