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赴镇过太康县有题》
时间: 2025-02-04 16:18:1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才入东郊便太康,自听何暮岂龚黄。
晴村透日桑榆影,晓露湿秋禾黍香。
十万旌旗移巨镇,几多輗軏负孤庄。
时人欲识征东将,看取欃枪落太荒。
白话文翻译
刚进入东郊就感到非常安康,自己听到的为何如此暮气沉沉,难道不如龚黄吗?
晴朗的村庄透过阳光,桑树和榆树的影子清晰可见,清晨的露水湿润了秋天的禾黍,散发出香气。
十万旌旗移动到巨大的城镇,多少车辆载着孤独的村庄。
现在的人们想要认识征东的将军,只需看他如何将欃枪落在荒凉的地方。
注释
- 太康:安康,安宁。
- 何暮岂龚黄:为何如此暮气沉沉,难道不如龚黄吗?龚黄指龚遂和黄霸,两位古代贤臣。
- 桑榆影:桑树和榆树的影子。
- 晓露湿秋禾黍香:清晨的露水湿润了秋天的禾黍,散发出香气。
- 十万旌旗:形容军队规模庞大。
- 輗軏:古代车辆上的部件,这里指车辆。
- 欃枪:古代兵器,这里指将军的武器。
- 太荒:荒凉的地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薛能(约817年—880年),字大拙,唐代诗人,官至工部尚书。他的诗风豪放,多写边塞生活和自然景色,也有不少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薛能在前往镇守之地途中经过太康县时所作。诗中表达了他对安宁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即将面临的军事任务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东郊的安宁景象开篇,通过对晴朗村庄和清晨露水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然而,诗人在第二句中突然转折,表达了对现状的不满和对古代贤臣的怀念。后两句则转向对即将到来的军事任务的描述,展现了将军的威武和决心。整首诗情感丰富,意境深远,既有对安宁生活的向往,也有对军事任务的严肃思考,体现了诗人复杂而深刻的内心世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才入东郊便太康:诗人刚进入东郊就感到非常安康,表达了对安宁生活的向往。
- 自听何暮岂龚黄:自己听到的为何如此暮气沉沉,难道不如龚黄吗?表达了对现状的不满和对古代贤臣的怀念。
- 晴村透日桑榆影:晴朗的村庄透过阳光,桑树和榆树的影子清晰可见,营造出宁静美好的氛围。
- 晓露湿秋禾黍香:清晨的露水湿润了秋天的禾黍,散发出香气,进一步强化了宁静美好的氛围。
- 十万旌旗移巨镇:形容军队规模庞大,即将移动到巨大的城镇,预示着即将到来的军事任务。
- 几多輗軏负孤庄:多少车辆载着孤独的村庄,表达了对即将离开的村庄的留恋。
- 时人欲识征东将:现在的人们想要认识征东的将军,表达了对将军的期待。
- 看取欃枪落太荒:只需看他如何将欃枪落在荒凉的地方,表达了对将军威武和决心的赞美。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十万旌旗”比喻军队规模庞大。
- 拟人:如“晓露湿秋禾黍香”中,露水被赋予了湿润的动作。
- 对仗:如“晴村透日桑榆影,晓露湿秋禾黍香”中,晴村与晓露,透日与湿秋,桑榆影与禾黍香,形成了工整的对仗。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安宁生活的向往和对军事任务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复杂而深刻的内心世界,表达了对安宁生活的渴望和对将军威武和决心的赞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太康:安康,安宁。
- 桑榆影:桑树和榆树的影子,象征宁静美好的生活。
- 晓露湿秋禾黍香:清晨的露水湿润了秋天的禾黍,散发出香气,象征宁静美好的生活。
- 十万旌旗:形容军队规模庞大,象征即将到来的军事任务。
- 欃枪:古代兵器,象征将军的威武和决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太康”指的是什么? A. 地名 B. 安康,安宁 C. 人名 D. 兵器
-
诗中的“龚黄”指的是谁? A. 两位古代贤臣 B. 两位诗人 C. 两位将军 D. 两位皇帝
-
诗中的“欃枪”指的是什么? A. 古代兵器 B. 古代车辆 C. 古代书籍 D. 古代乐器
答案:
- B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出塞》:同样描写边塞生活,展现了将军的威武和决心。
- 杜甫《春望》: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安宁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王昌龄《出塞》与薛能《将赴镇过太康县有题》:两首诗都描写了将军的威武和决心,但王昌龄的诗更多地展现了边塞的艰苦生活,而薛能的诗则更多地展现了安宁生活的向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薛能的全部诗作。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唐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代表诗人。
- 《唐诗鉴赏辞典》:提供了对唐代诗歌的详细鉴赏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