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狂似纤腰嫩胜绵,自多情态竟谁怜。 游人不折还堪恨,抛向桥边与路边。
白话文翻译:
她的腰肢轻狂细软,比绵还要嫩柔,自有许多情态却无人怜爱。 游人若不折取,实在可恨,她被抛弃在桥边和路边。
注释:
- 狂似纤腰:形容女子腰肢细软而轻狂。
- 嫩胜绵:比绵还要嫩柔。
- 自多情态:自然有许多情态。
- 竟谁怜:竟然无人怜爱。
- 游人不折:游人若不折取。
- 还堪恨:实在可恨。
- 抛向桥边与路边:被抛弃在桥边和路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薛能,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较广,风格多变,尤以描写女性和自然景物的诗作著称。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创作于薛能游历或居住于某个风景秀丽之地时,通过对杨柳枝的描绘,抒发了对美好事物被忽视或抛弃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杨柳枝的描绘,抒发了对美好事物被忽视或抛弃的感慨。首句“狂似纤腰嫩胜绵”,以纤腰比喻杨柳枝的柔软,嫩胜绵则进一步强调其柔嫩之美。次句“自多情态竟谁怜”,表达了杨柳枝虽有多种情态,却无人怜爱的悲哀。后两句“游人不折还堪恨,抛向桥边与路边”,则直接抒发了对杨柳枝被忽视和抛弃的遗憾和愤慨。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生动,情感真挚,通过对杨柳枝的描绘,折射出对美好事物被忽视的普遍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通过“狂似纤腰”和“嫩胜绵”两个比喻,生动描绘了杨柳枝的柔软和柔嫩。
- 次句“自多情态竟谁怜”,表达了杨柳枝虽有多种情态,却无人怜爱的悲哀。
- 后两句“游人不折还堪恨,抛向桥边与路边”,则直接抒发了对杨柳枝被忽视和抛弃的遗憾和愤慨。
修辞手法:
- 比喻:首句中的“狂似纤腰”和“嫩胜绵”都是比喻,生动描绘了杨柳枝的柔软和柔嫩。
- 拟人:次句中的“自多情态”赋予了杨柳枝人的情感,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杨柳枝的描绘,抒发了对美好事物被忽视或抛弃的感慨,反映了诗人对美好事物被忽视的普遍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纤腰:比喻杨柳枝的柔软。
- 嫩胜绵:比喻杨柳枝的柔嫩。
- 情态:赋予杨柳枝人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狂似纤腰嫩胜绵”中的“纤腰”比喻什么? A. 杨柳枝的柔软 B. 杨柳枝的柔嫩 C. 杨柳枝的情态 D. 杨柳枝的美丽
-
诗中“自多情态竟谁怜”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悲哀 C. 愤怒 D. 无奈
-
诗中“游人不折还堪恨”中的“游人不折”意味着什么? A. 游人喜欢杨柳枝 B. 游人忽视杨柳枝 C. 游人折取杨柳枝 D. 游人保护杨柳枝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通过对古原草的描绘,抒发了对离别的感慨。
- 杜甫《春望》:通过对春天的描绘,抒发了对时局的忧虑。
诗词对比: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与薛能《杂曲歌辞 其十五 杨柳枝》:两者都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对美好事物被忽视的感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薛能的诗作。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唐代诗歌的发展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