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仙子(宴五侯席上作)》

时间: 2025-01-22 17:19:15

暖日丽晴春正好。

杨柳池塘风弄晓。

露桃云杏一番新,花窈窕。

香飘缈。

玉帐靓深闻语笑。

新赐绣鞯花映照。

须信浓恩春共到。

汉家飞将久宣劳,迎禁诏。

瞻天表。

入卫帝庭常不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天仙子(宴五侯席上作) ——侯置(宋代)

暖日丽晴春正好。
杨柳池塘风弄晓。
露桃云杏一番新,
花窈窕。
香飘缈。
玉帐靓深闻语笑。
新赐绣鞯花映照。
须信浓恩春共到。
汉家飞将久宣劳,
迎禁诏。
瞻天表。
入卫帝庭常不老。

白话文翻译:

春天的暖阳明媚,正是好时光。
池塘边的杨柳在晨风中轻轻摇曳。
露珠上的桃花和云彩般的杏花,都是新的一番景象,
花儿如此窈窕。
香气缭绕在空气中。
华丽的帐子里传来阵阵笑语。
新赐的绣鞯在花影中闪耀。
要相信,浓厚的恩惠与春天一同到来。
汉朝的飞将军多年来辛勤劳作,
迎接天子的诏命。
仰望天表,
入朝卫帝庭,愿常保青春永驻。

注释:

  • 玉帐:指华贵的帐幕,象征高贵的场所。
  • :马鞍,这里指装饰精美的马鞍。
  • 飞将:指汉朝的名将李广,以勇猛著称。
  • 禁诏:天子的命令。
  • 卫帝庭:指皇宫,卫护皇帝的地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侯置,宋代词人,生平不详,作品多描写宴会及春日的美好景象,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此词作于宴席之上,表达了宴会的欢愉与春天的生机,营造出一种美好、和谐的氛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繁荣与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

诗歌鉴赏:

《天仙子(宴五侯席上作)》是一首描绘春日宴会的美好景象的词。开篇以“暖日丽晴春正好”引入,描绘了春天的温暖与美丽,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接着,诗人通过“杨柳池塘风弄晓”展现了春天的气息,杨柳的轻柔和池塘的宁静形成了和谐的画面。

“露桃云杏一番新,花窈窕”一句,将春天的花卉与露珠结合,展现了生机盎然的春意,桃花和杏花象征着春天的繁荣与希望。词中“香飘缈”描绘了花香弥漫的氛围,增强了春日宴会的愉悦感。

后半部分提到的“新赐绣鞯花映照”,不仅描绘了宴会的奢华,也暗示了宴会上贵族们的欢愉与相互赠予的情谊。“须信浓恩春共到”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暗喻春天带来的恩泽与美好生活的期待。

最后的几句提到“汉家飞将”,体现了对历史英雄的敬仰,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的美好期许,愿在朝廷中常驻青春与活力。整首词风格清新,情感真挚,展现了词人在宴会中对春天的热爱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暖日丽晴春正好:春天的阳光明媚而温暖,正是游玩的好时光。
  2. 杨柳池塘风弄晓:清晨的微风轻拂着池塘边的杨柳,增添了春日的情趣。
  3. 露桃云杏一番新,花窈窕:桃花和杏花上沾着露珠,新的花朵娇美可人。
  4. 香飘缈:花香在空气中缭绕,似乎飘渺而不定。
  5. 玉帐靓深闻语笑:华美的帐幕中传来欢声笑语,显得格外热闹。
  6. 新赐绣鞯花映照:新赠送的精美马鞍在花影中闪耀,象征着宴会的奢华。
  7. 须信浓恩春共到:应该相信春天的恩惠与幸福将会与我们同在。
  8. 汉家飞将久宣劳:提到汉朝的飞将军,表达对历史英雄的敬仰。
  9. 迎禁诏:迎接皇帝的命令,表现出对朝廷的尊重。
  10. 瞻天表:仰望天表,表达对命运的期望。
  11. 入卫帝庭常不老:希望能在皇宫中永保青春。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天的花朵比喻为美丽的事物,增强了形象感。
  • 拟人:描绘杨柳和花朵时使用拟人的手法,使意象更生动。
  • 对仗:如“新赐绣鞯花映照”,形成了和谐的音律感。

主题思想:全诗以春天的美景为背景,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以及对历史英雄的敬仰,情感真挚而深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暖日:象征着温暖、美好。
  • 杨柳:代表着春天的生机与柔美。
  • :象征着繁荣与希望。
  • 香气:表示生活的愉悦与美好。
  • 玉帐:象征着高贵与华丽。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个生动而美好的春天宴会场景,体现了古代文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飞将”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A. 岳飞
    B. 李广
    C. 诸葛亮
    答案:B

  2. “暖日丽晴春正好”中“正好”的意思是? A. 恰好
    B. 非常好
    C. 适合
    答案:A

  3. 诗中提到的“玉帐”主要指什么? A. 书籍
    B. 帐幕
    C. 餐具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
  • 《浪淘沙·白浪滔天》——李煜

诗词对比

  • 侯置的《天仙子》与杜甫的《春望》,前者关注宴会的欢愉与春天的美丽,后者则反映了战乱中的忧伤与对故国的思念,两者在情感基调和表现手法上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宋词选》
  • 《中国古代诗词大辞典》
  • 《词学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