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题史蘧庵先生灯咏一卷后》
时间: 2025-02-04 15:49:3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沁园春 题史蘧庵先生灯咏一卷后
作者: 陈维崧 〔清代〕
字字喧豗,烈泽焚林,为蛟为螭。
有火蛾结阵,晶莹闪烁,烛龙对仗,照耀髬髵。
汉隧千年,秦京三月,做白毫光大总持。
薪薪续,任盲儿扪籥,牧竖敲碑。
从来祸首庖牺。笑匣剑何妨灯在帷。
既桂轮易蚀,底须捣兔,桑田善涸,焉用燃犀。
膏以明煎,吾闻其语,绵上龙蛇哭子推。
真休矣,向灯王稽首,埋照奚疑。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灯火的明亮和热烈,火蛾在光芒中闪烁,烛龙的光辉照亮了周围的环境。回顾历史,汉代的隧道延续了千年,秦朝的京城在春天的三月里像是白毫般的光辉。薪火相续,任由盲人摸索,牧童敲打着碑文。自古以来,祸患的根源在于烹饪和祭祀的错乱。笑匣中的剑为何要在帷幕之后隐藏?明月易损,究竟还需捣鼓兔子吗?桑田已经干涸,何必再燃烧犀角。用油煎制的明亮,听说它的声音,犹如龙蛇在哭泣着子推。真是无奈,向着灯光王者低头,埋怨何需再疑?
注释
- 字字喧豗:每个字都在喧闹。
- 烈泽焚林:大火烧毁了森林。
- 蛟、螭:古代传说中的龙形生物。
- 烛龙:传说中的龙,象征着光明与照耀。
- 汉隧、秦京:指汉代的隧道和秦代的都城。
- 白毫光:形容光亮如白毫。
- 盲儿、牧竖:盲人和牧童,象征无知与无辜。
- 庖牺:古代的祭祀与烹饪的象征。
- 桂轮、捣兔:月亮的形状与捣制兔子的行为,象征时间与变化。
- 桑田善涸:比喻时光流逝,昔日的繁华已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维崧(约1620-约1700),字君贞,号蓼汀,清代著名的词人和诗人。他以清丽的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著称,作品常以自然景物和人情世态为题材,表现出浓厚的个人情感和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变革与文化兴盛的时期。诗人以灯光为切入点,反映出对历史的沉思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感慨,展现出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对未来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与生动的描绘,将灯光的美丽与历史的沉重结合在一起。诗中开篇便以“字字喧豗”引入,让人感受到语言的热烈与灯光的闪烁。接着,诗人引入火蛾、烛龙等意象,描绘灯光的璀璨,同时也暗示着光明与黑暗的对立。通过对历史的回顾,诗人用“汉隧千年,秦京三月”展现出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沧桑,而“薪薪续,任盲儿扪籥”则传递出对未来的无奈与悲哀。
诗中“从来祸首庖牺”的警醒让人思考传统文化中的祭祀与人性的复杂。而“既桂轮易蚀,底须捣兔”的反思则让人意识到时间的无情与人类的渺小。整首诗在表达对灯光的赞美的同时,也在思考历史与命运,展现出诗人深邃的哲思与对生活的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字字喧豗:开篇即用喧闹的字眼,传达出灯火的热烈氛围。
- 烈泽焚林,为蛟为螭:火焰如同蛟和螭般凶猛,象征着强烈的力量与危险。
- 有火蛾结阵,晶莹闪烁:火蛾在灯火下闪烁,增添了诗的生动感。
- 汉隧千年,秦京三月:历史的厚重感,强调了文化的传承。
- 薪薪续,任盲儿扪籥:对未来的无奈,表现出人们在历史长河中的无知。
- 从来祸首庖牺:历史的教训,提醒人们反思传统的做法。
- 笑匣剑何妨灯在帷:即使隐藏在帷幕中,光明依然是不可或缺的。
- 既桂轮易蚀,底须捣兔:反映时间的流逝与人们对未来的无奈。
- 膏以明煎,吾闻其语:灯光的明亮与声音的传递,象征着文化的延续。
- 真休矣,向灯王稽首:表达对光明的崇敬与对命运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烛龙”代指光明,强化了灯火的形象。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如“龙蛇哭子推”,使意象更具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灯光的比喻与历史的回顾,表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与对历史的反思,展现出一种对光明与未来的追求,同时也流露出对命运的无奈与对传统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灯火:象征着希望与光明。
- 蛟、螭:象征着力量与危险。
- 历史:体现了时间的流逝与人类的渺小。
- 盲人、牧童:象征着无知与无辜。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烛龙”象征什么?
- A. 历史
- B. 光明
- C. 危险
- D. 人性
-
诗中“薪薪续”体现了怎样的情感?
- A. 期待
- B. 无奈
- C. 喜悦
- D. 怀念
-
诗中提到的“庖牺”主要指什么?
- A. 古代祭祀
- B. 传统文化
- C. 历史人物
- D. 生活习惯
答案
- B. 光明
- B. 无奈
- A. 古代祭祀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
- 《夜泊牛津》:李白
诗词对比
- 《静夜思》:李白与陈维崧的诗风对比,前者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而后者则在历史与文化中寻找意义。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的力量与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