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晚次巴陵
作者:李端 〔唐代〕
类型:古诗词
原文展示:
雪后柳条新,巴陵城下人。
烹鱼邀水客,载酒奠山神。
云去低斑竹,波回动白蘋。
不堪逢楚老,日暮正江春。
白话文翻译:
雪后新柳吐绿,在巴陵城下的人们。
我烹煮鲜鱼招待水边的客人,
还准备酒水来祭奠山神。
云彩散去,低垂的斑竹随风摇曳,
江面波光粼粼,白蘋荡漾不已。
不堪再次遇见楚老,
傍晚时分,正是江边春日的美好时光。
注释:
- 巴陵:古地名,位于今湖南岳阳。
- 水客:指在水边游玩的人。
- 奠:祭奠,敬献。
- 斑竹:斑驳的竹子,常用来描绘风景。
- 白蘋:水边的植物,象征春天的生机。
- 楚老:可能指楚国的老者,象征对往事的怀念。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楚老”,可能与古代楚国的文化和历史有关,表达了对往昔的追忆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端,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多描写自然风光,情感细腻,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春季,正值雪后,描绘了巴陵地区春日的美丽景象,反映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感悟。
诗歌鉴赏:
《晚次巴陵》是一首描绘春日美景的诗。诗人在雪后初春的巴陵城,目睹了柳条的新绿,感受到春天的气息。通过“烹鱼邀水客,载酒奠山神”,诗人表达了与友人分享春日美好时光的情趣。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温暖,同时也流露出对人事变迁的感慨。尤其是结尾“不堪逢楚老”,让人感受到时光的流逝和对往事的怀念,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雪后柳条新”:描绘了雪后柳树新绿的生机,象征春天的到来。
- “巴陵城下人”:描写诗人所在的地点,表现出人们在春日的活动。
- “烹鱼邀水客”:展示了诗人待客的情景,体现了热情好客的品德。
- “载酒奠山神”:表明诗人对自然的尊重和对神灵的敬畏。
- “云去低斑竹”:描绘云彩散去后,竹子在微风中摇曳的情景,增添了动态美。
- “波回动白蘋”:水波荡漾,白蘋随波晃动,展现了江面春日的生机。
- “不堪逢楚老”:表达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 “日暮正江春”:描绘了日暮时分,江边春景的美好。
-
修辞手法:
- 比喻:雪后柳条新,象征生命的复苏。
- 拟人:波回动白蘋,赋予植物以生命感。
- 对仗:如“烹鱼邀水客,载酒奠山神”,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春日美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事变化的感慨,展现了生活的温暖与无常。
意象分析:
- 雪:象征着冬季的结束,新的生命即将开始。
- 柳条:春天的象征,代表生机与活力。
- 鱼:寓意丰收与喜庆。
- 酒:象征友谊与团聚。
- 山神:代表自然的神明,体现了对自然的敬畏。
- 波与白蘋:象征春水的活泼与生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巴陵”是指哪个地方?
- A. 湖南
- B. 河南
- C. 四川
- D. 江苏
-
“云去低斑竹”中的“斑竹”意指什么?
- A. 竹子的颜色
- B. 竹子的形状
- C. 竹子的生长状态
- D. 竹子的种类
-
诗中提到的“楚老”可能象征什么?
- A. 年龄的增长
- B. 过往的记忆
- C. 文化的传承
- D. 自然的变迁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晓》——孟浩然
- 《江雪》——柳宗元
诗词对比:
- 《春晓》:同样描绘春日景象,注重自然的生机与晨光的美好。
- 《江雪》:虽然主题不同,但同样展现了自然的静谧与深远的哲理。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李端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