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绛唇 红桥》

时间: 2025-01-11 02:21:08

红板桥头,酒旗摇曳花村里。

绿杨如荠。

两岸疏篱缀。

罗袖生凉,帘影荷风细。

清歌起。

半篙秋水,一抹平山翠。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点绛唇 红桥
作者: 沈岸登 〔清代〕
红板桥头,酒旗摇曳花村里。
绿杨如荠。两岸疏篱缀。
罗袖生凉,帘影荷风细。
清歌起。半篙秋水,一抹平山翠。

白话文翻译:

在红板桥的桥头,酒旗在花村中摇曳。
绿杨像荠菜一样鲜翠,两岸疏朗的篱笆装点着风景。
罗袖在微凉中轻轻飘动,帘影在细微的荷风里荡漾。
清脆的歌声响起,划桨的船在秋水中轻轻荡漾,远山的翠色映衬着这宁静的场景。

注释:

  • 红板桥头:红色的栏杆桥头,给人以温暖的感觉。
  • 酒旗:酒家悬挂的旗帜,表示这地方可以饮酒。
  • 绿杨如荠:形容杨树的颜色绿得像荠菜那样鲜绿。
  • 疏篱:稀疏的篱笆。
  • 罗袖生凉:细薄的衣袖在微风中感到凉爽。
  • 帘影荷风细:轻柔的窗帘在荷风中轻轻摇曳。
  • 清歌起:清丽的歌声响起。
  • 半篙秋水:划船的桨在秋水中轻轻划动。
  • 一抹平山翠:远处的平山呈现出一抹翠绿的色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沈岸登,清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为人所知,主要以山水诗著称,作品多表现自然景色和人文情怀,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细腻。

创作背景:沈岸登创作此诗时,社会正处于清代中期,文人雅士喜欢游山玩水,吟诗作对,诗中描绘的自然风光和生活场景,反映了当时文人对宁静田园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此诗以红板桥头为引子,描绘出一幅生动的江南水乡画面。开篇“红板桥头,酒旗摇曳花村里”,通过简洁的语言,营造出一种温暖而富有生活气息的场景,酒旗的摇曳让人感受到生活的乐趣。接着描绘绿杨的景象,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春天的气息,杨树的绿色如同荠菜般清新,给人以生命的活力。

“罗袖生凉,帘影荷风细”一句,更是细腻入微,描绘出微风拂动的柔和感受,让人不禁想象轻柔的衣袖在风中飘动的样子,生动地传达出一种宁静的美感。诗末“清歌起。半篙秋水,一抹平山翠”,在悠扬的歌声中,船桨轻轻划过秋水,平山的翠色在此刻显得格外动人,诗人以细腻的情感将自然与人文结合,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将水乡的宁静与美丽展现得淋漓尽致,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情感真挚,意境悠远。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红板桥头,酒旗摇曳花村里。”:描绘了一个热闹的场景,桥头的酒旗摇曳,表示这里是人们聚集、享受生活的地方。
    • “绿杨如荠。两岸疏篱缀。”:通过“如荠”的比喻,突出了杨树的翠绿,营造出一种生机勃勃的自然气息。
    • “罗袖生凉,帘影荷风细。”: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微风中的凉爽,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
    • “清歌起。半篙秋水,一抹平山翠。”:清歌的响起让整个景象更加生动,轻舟在平静的秋水中荡漾,远山的翠色更是增添了诗的意境。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绿杨如荠”将杨树的颜色与荠菜相提并论,使得描写更为形象。
    • 对仗:诗句之间多有对仗,如“罗袖生凉,帘影荷风细”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以清新的自然风光为主线,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美的赞美,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意象分析:

  • 红板桥:象征着生活的乐趣与社交的场所。
  • 绿杨:象征着生机与希望。
  • 清歌:象征着快乐与自由。
  • 秋水:象征着宁静和深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酒旗摇曳”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

    • A. 热闹的酒家
    • B. 宁静的山村
    • C. 荒凉的街道
      答案:A
  2. “绿杨如荠”中“如荠”用来形容什么?

    • A. 杨树的颜色
    • B. 荠菜的味道
    • C. 河流的深度
      答案:A
  3. 此诗的情感基调是什么?

    • A. 忧伤
    • B. 愉悦
    • C. 厌倦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同样描绘了对自然和生活的思考,意境深远。
  • 《山中与幽人对酌》(李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朋友间的情谊。

诗词对比

  • 《春晓》(孟浩然)与《点绛唇 红桥》:两者都描绘了春天的美丽,但《春晓》更注重晨景的宁静,而《点绛唇 红桥》则展现了人们的生活气息与水乡的热闹。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对沈岸登及其作品的分析。
  • 《古诗词赏析》:对古代诗歌的解读与赏析方法。

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与解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沈岸登的《点绛唇 红桥》,感受其中的诗意与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