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十咏 其十》
时间: 2025-04-28 12:31:0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玉勒金鞍照绮罗,游人成队出清波。
丹青屏障穿萝竹,紫翠楼台夹芰荷。
丝笮似携卢女到,画桥曾约泰娘过。
千篇未少风云气,柰此湖山媚客何。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西湖的美景。骑着华丽马匹、佩戴金鞍的人们成群结队地从水面上驶出。画屏和竹藤相间,紫色和绿色的楼台夹在荷花之间。轻音的笛声仿佛引来了美丽的女子,画桥上曾约定过的佳人也曾经来过。这儿的风云气象千篇万种,但为何这湖山却如此迷人,让人留连忘返呢?
注释:
- 玉勒:玉制的马鞍。
- 金鞍:金色的马鞍,象征富贵。
- 照绮罗:照耀着华美的衣裳。
- 游人:游玩的游客。
- 丹青:指画作,通常是指用丹和青颜料作的。
- 屏障:这里指的是屏风,画作的意象。
- 紫翠:紫色和翠绿色,形容楼台的颜色。
- 芰荷:指荷花,生长于水边的植物。
- 丝笮:轻音的乐器,可能指笛子。
- 卢女:传说中的美丽女子,常与乐曲相关。
- 泰娘:也是指美丽的女子,可能指某个传说中的人物。
- 千篇:指很多的作品或诗篇。
- 风云气:指风流气度,形容气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胡应麟(1551年—1602年),明代文学家、诗人及学者,以其广博的学识和卓越的诗才著称。他在文学、历史、哲学等多个领域都有所涉猎,尤其以诗词创作和文学评论闻名。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明代,正值西湖旅游兴盛之时。诗人通过描绘游人、自然景观,表达了对西湖美景的赞美与留恋,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西湖的美丽景色,体现了作者对西湖的深厚情感。诗中运用丰富的意象与生动的描绘,呈现出游人如织、自然风光与人文气息交织的画面,展现了西湖的独特魅力。开头两句“玉勒金鞍照绮罗,游人成队出清波”,以游人骑马而来的场景引入,生动地展示了西湖作为旅游胜地的热闹气氛。
接下来的句子“丹青屏障穿萝竹,紫翠楼台夹芰荷”,则通过色彩丰富的词汇,将自然与人文景观巧妙结合,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诗中“丝笮似携卢女到,画桥曾约泰娘过”这几句,通过传说中的美丽女子的意象,进一步增强了诗的浪漫气息,使西湖不仅仅是自然的风光,更是人文的寄托。
最后一句“千篇未少风云气,柰此湖山媚客何”则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深切情感,尽管有无数诗篇描写风云变幻,但西湖的美丽依然让人心醉。这种情感的流露,使得整首诗在描绘景色的同时,蕴含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向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玉勒金鞍照绮罗:描绘优雅的骑士,象征着华丽与富贵。
- 游人成队出清波:展现了西湖热闹的游玩场景,游人如织。
- 丹青屏障穿萝竹:描绘山水之间的画屏和竹林,增添了自然的韵味。
- 紫翠楼台夹芰荷:通过紫色与绿色的对比,展现了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美。
- 丝笮似携卢女到:用乐器的声音引出美丽的女子,进一步渲染了浪漫气氛。
- 画桥曾约泰娘过:提到曾经的约定,唤起游人对往事的追忆。
- 千篇未少风云气:尽管有很多作品赞美风云,西湖的美依然独特。
- 柰此湖山媚客何:表达了对西湖的赞美与思考,令人留恋。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丝笮似携卢女到”,将乐器与美丽女子相联系,增强了诗意。
- 对仗: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使得诗歌韵律感强。
- 形象化:通过细腻的描写,让读者如同置身于西湖之中。
-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描绘西湖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气息,表达了诗人对美丽景色的赞美与对生活的热爱,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状态。
意象分析:
- 玉勒金鞍:象征着高贵与华丽,描绘出游人的风采。
- 丹青屏障:艺术的象征,代表了文化的积淀。
- 紫翠楼台: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美景,体现了西湖的独特魅力。
- 芰荷:象征着清新与淡雅,增添了诗的意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玉勒金鞍”指的是什么?
- A. 自然景色
- B. 游人的装束
- C. 诗人的情感
-
诗中“丝笮似携卢女到”表达了什么意境?
- A. 诗人在回忆
- B. 游人享受乐曲
- C. 自然的美丽
-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西湖的厌倦
- B. 对西湖的赞美与思考
- C. 对历史的怀念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 白居易《忆江南》
诗词对比: 与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相比,胡应麟的《西湖十咏 其十》更侧重于描绘游人和自然景观的和谐美,而苏轼则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流露和自然的变化。两首诗都展现了西湖的美丽,但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展现了各自的诗歌风格。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胡应麟文集》
- 《西湖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