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行宫八景 其三 绿云径》

时间: 2025-02-04 16:26:10

径纡探绝胜,森秀入苍云。

苔迹时留印,樵斤未许闻。

濛濛湿鹤毳,濯濯润螺纹。

谢傅东山好,微嫌丝竹纷。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西湖行宫八景 其三 绿云径
作者: 弘历 〔清代〕

径纇探绝胜,森秀入苍云。
苔迹时留印,樵斤未许闻。
濛濛湿鹤毳,濯濯润螺纹。
谢傅东山好,微嫌丝竹纷。

白话文翻译:

小径蜿蜒通向绝美的胜地,树木葱郁直入苍天。
苔藓的痕迹偶尔留在地面,伐木的声响却不曾听见。
细雨朦胧打湿了白鹤的羽毛,清水洗润了螺壳的纹路。
谢安在东山的环境真好,唯独有点嫌弃那纷扰的丝竹声。

注释:

  • 径纇:小路,蜿蜒的道路。
  • 绝胜:绝佳的风景或地方。
  • 森秀:形容树林茂密而秀美。
  • 苔迹:苔藓留下的痕迹。
  • 樵斤:伐木的斧声。
  • 濛濛:细雨朦胧的样子。
  • 鹤毳:指鹤的羽毛。
  • 濯濯:洗涤、湿润的样子。
  • 螺纹:螺壳上的纹路。
  • 谢傅:指谢安,东山高士。
  • 丝竹:指乐器的声音,通常指音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弘历,即清代的乾隆皇帝,他在位期间提倡文治,重视文化艺术,留下了大量诗词作品,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也有细腻之作。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西湖行宫游览之际,弘历在游览自然风光时,感悟到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写下此诗以表达自己的感受。

诗歌鉴赏:

《西湖行宫八景 其三 绿云径》以优美的自然景致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感受。诗中描绘的小径蜿蜒曲折,带领读者走入一个幽静、秀美的境地,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开头的“径纇探绝胜,森秀入苍云”不仅展现了自然风光的美丽,更隐含着诗人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接下来的描写着重于细节:“苔迹时留印,樵斤未许闻”,诗人通过描绘苔藓的印记,传达出此处的幽静之美,似乎在说这里是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

而“濛濛湿鹤毳,濯濯润螺纹”则通过生动的意象传递出自然的生机与灵动,细雨打湿了白鹤的羽毛,水润的螺壳更是让人感受到自然的湿润和清新。最后一联提到谢安,表达了对东山环境的赞美,却又流露出对喧嚣乐声的轻微不满,这里反映了诗人对宁静与喧闹的内心挣扎。

整首诗不仅展现了西湖的秀丽风光,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珍视与对人间纷扰的反思,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哲理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径纇探绝胜:小径蜿蜒探寻绝美的胜景,带有探险与发现的意味。
    • 森秀入苍云:树林繁茂,直冲云霄,展现了自然的壮丽。
    • 苔迹时留印:苔藓的痕迹偶尔可见,暗示人迹罕至的清幽。
    • 樵斤未许闻:伐木的声响没有打扰这片宁静,强化了环境的幽静。
    • 濛濛湿鹤毳:细雨湿润了白鹤的羽毛,描绘出生动的自然景象。
    • 濯濯润螺纹:水洗过的螺壳,象征着生机与清新。
    • 谢傅东山好:提到谢安,表达对东山环境的赞美。
    • 微嫌丝竹纷:对乐声的轻微不满,表明对宁静的向往。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森秀入苍云”与“苔迹时留印”,使得语言更加和谐。
    • 比喻:将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怀结合,增添了诗意。
    • 意象:通过生动的意象,展现江南水乡的自然美。
  • 主题思想: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世俗喧嚣的厌倦,体现了对宁静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 小径:象征着通向理想境界的道路。
  • 苔藓:代表着自然的古朴与清幽。
  • 白鹤:象征着高洁与超然。
  • 水润:象征着生命的滋养与清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小路是怎样的?

    • A. 笔直的
    • B. 蜿蜒的
    • C. 短暂的
  2. 诗人对谢安的东山环境持什么态度?

    • A. 不满
    • B. 喜爱
    • C. 无所谓
  3. “樵斤未许闻”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喧闹的厌恶
    • B. 对自然的赞美
    • C. 对生活的满足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 《滕王阁序》:王勃

诗词对比

  • 《春江花月夜》与《绿云径》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前者更注重时间与空间的结合,而后者则强调幽静的环境与人文情怀的交织。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解读》
  • 《西湖文化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