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二章送杨进士赴守濮州 其一》
时间: 2025-02-04 16:15:5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袅袅秋风动,翩翩浮云征。
游子去乡邑,万里翔帝京。
幸被休嘉会,通籍践承明。
所希颂榛楛,焉复顾柴荆。
涔鱼呴纵水,枥马骧长缨。
抱业久不试,积思徒怔营。
皇皇戒夙命,中心忽若怦。
起行观众宿,箕斗交参横。
行矣厉迅往,雄剑方夜鸣。
白话文翻译:
轻柔的秋风吹动,飘逸的浮云随行。
游子离开故乡,千里飞往京城。
有幸参加盛会,顺利进入科举。
希望能歌颂美好,怎会再顾老家。
掬水的鱼在水中游,骏马在马厩中昂首。
抱负长久未施展,积蓄的思绪徒然惆怅。
心中警惕早已的命运,心脏突然怦然跳动。
起身观察四方的宿影,星斗交错成横线。
出发吧,迅速前去,雄剑在夜里鸣啼。
注释:
- 袅袅:形容轻柔的样子,通常用来形容风或烟。
- 翩翩:形容轻盈飞舞的样子。
- 游子:指离乡在外的人。
- 乡邑:故乡的城镇。
- 通籍:指通过考试获得官职。
- 榛楛:指美好的品质。
- 柴荆:比喻贫困的生活。
- 涔鱼:指在水中游动的鱼。
- 骧:形容马奔腾的样子。
- 抱业:指有志于事业。
- 皇皇:形容心中的警觉、惊慌。
- 箕斗:指星宿,古代用以指代星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尹台,明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下来,体现了当时文人的风骨与情怀。尹台的诗歌多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送别杨进士赴守濮州之际所作,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与对未来的期待。诗中蕴含着对游子出发时的依依不舍和对理想的追求,反映了明代文人对官场的向往与对故乡的眷恋。
诗歌鉴赏:
《秋风二章送杨进士赴守濮州》一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诗的开头以“秋风”和“浮云”引入,营造出一种清新而又略带忧伤的氛围,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离别的愁苦。游子远行,象征着对理想的追求与对故乡的留恋。通过对“游子去乡邑,万里翔帝京”的描绘,表达了对友人前途的祝福与期盼。
中间部分通过对“涔鱼”和“骧马”的描写,体现了游子内心的矛盾和对未来的憧憬。即便有着对事业的渴望,但长久的等待和思绪的积累,让人感到一丝无奈与怅惘。结尾处的“行矣厉迅往,雄剑方夜鸣”,则是对游子出发时的激昂壮志的呼应,展现出一种向前的决心。
整首诗情感层次丰富,既有对离别的感伤,又有对未来的期待,表现了明代文人特有的情怀与风骨。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袅袅秋风动:秋风轻柔,似乎在呼唤着出发的游子。
- 翩翩浮云征:浮云轻盈,象征着自由和飘荡的心情。
- 游子去乡邑:游子的离去,表现出对故乡的依恋。
- 万里翔帝京:游子奔赴京城,展现出对理想追求的决心。
- 幸被休嘉会:有幸参加盛会,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与信心。
- 通籍践承明:顺利考试,步入官场,体现了成功后的欣喜。
- 所希颂榛楛:对美好事物的期望,渴望能有所成就。
- 焉复顾柴荆:不再回顾贫困的生活,意味着追求更好的未来。
- 涔鱼呴纵水:描绘自由自在的状态,象征游子的向往。
- 枥马骧长缨:骏马昂首,象征着前途的光明与希望。
- 抱业久不试:长久未能施展才华,表现出内心的焦虑。
- 积思徒怔营:思虑积累,徒增烦恼,反映出内心的煎熬。
- 皇皇戒夙命:心中警惕命运的变化,表现出对未来的忧虑。
- 中心忽若怦:心中突然一震,表达出出发前的紧张与不安。
- 起行观众宿:起身观察周围,体现出对未来的探索。
- 箕斗交参横:星空交错,象征着广阔的前途。
- 行矣厉迅往:快步出发,表现出坚定的决心。
- 雄剑方夜鸣:雄剑鸣啼,象征着勇往直前的气概。
-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秋风”“浮云”比喻时间与离别的感触。
- 拟人:将秋风与浮云赋予生命,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亲切感受。
- 对仗:如“游子去乡邑,万里翔帝京”,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诗歌以送别为主题,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与对理想的追求,同时也流露出对离别的感伤与对故乡的眷恋。全诗情感深沉,蕴含着人们在追求理想时的艰辛与无奈。
意象分析:
- 秋风: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离别的愁苦。
- 浮云:象征着自由与变幻不定的未来。
- 游子:代表对理想追求的人,体现出对故乡的思念。
- 骏马:象征着前进的力量与希望。
- 星斗:象征着广阔的前途,寓意着无限的可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游子”指的是谁?
A. 父亲 B. 朋友 C. 离乡在外的人
答案:C -
“幸被休嘉会”中的“休嘉会”指的是什么?
A. 失败的聚会 B. 成功的宴会 C. 盛大的考试
答案:C -
诗中提到的“雄剑”象征什么?
A. 短暂的痛苦 B. 勇往直前的决心 C. 无法实现的理想
答案:B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王之涣《登鹳雀楼》:同样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与对未来的憧憬,但侧重于壮阔的自然景观。
-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更侧重于友情与离别的情感,展现出浓厚的抒情风格。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诗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