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宿高桥》

时间: 2025-01-11 10:06:50

庭树响忽振,天涯知已秋。

檐端数萤没,槛处一星流。

雨气寒生枕,钟声远到楼。

鸣蛙莫喧聒,征客未停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庭树响忽振,天涯知已秋。
檐端数萤没,槛处一星流。
雨气寒生枕,钟声远到楼。
鸣蛙莫喧聒,征客未停驺。

白话文翻译:

庭院中的树木突然响动,远方的知己已经感受到秋天的气息。屋檐下几只萤火虫飞走了,窗前一颗星星在流动。雨气透出寒意,渗入我的枕头,钟声从远处的楼阁传来。蛙鸣声不要太喧闹,旅途中的客人尚未停下他的马。

注释:

  • 响忽振:突然发出声音,振动。
  • 天涯知已:指远方的朋友,知己。
  • 檐端:屋檐的边缘。
  • :萤火虫。
  • :消失,飞走。
  • 槛处:窗栏边。
  • 一星流:指流动的星光。
  • 雨气寒生枕:指因雨而生的寒气渗入枕头。
  • 鸣蛙:蛙的叫声。
  • 喧聒:喧闹。
  • 征客:旅行者,客人。
  • :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梦麟,字清白,号梦麟,清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为人知,主要以诗歌见长,风格清新脱俗,常写自然景色及人生感悟。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夜宿高桥,正值秋季,诗人通过夜晚的景象表达对远方朋友的思念之情,以及对自然的细腻观察。

诗歌鉴赏:

《夜宿高桥》是一首描绘秋夜景色的诗,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致描写,表达了对朋友的深切思念和对身处异地的感慨。首句“庭树响忽振”,以听觉的方式引入夜晚的氛围,树木的响动暗示了秋风的来临,给人一种孤寂的感觉。接下来的“天涯知已秋”,将思念的情感引向远方的朋友,体现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期盼。

“檐端数萤没,槛处一星流”,描绘了夜晚景象中的萤火虫与星星,营造出一种宁静的夜色,流动的星光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对远方的思念。接着“雨气寒生枕,钟声远到楼”,雨气的寒意渗透到枕头,钟声则远远传来,加重了夜晚的寂寥感。

最后一句“鸣蛙莫喧聒,征客未停驺”则是对环境的调控,诗人希望不被打扰,表达了他作为旅客的无奈与孤独。整首诗情景交融,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展现了诗人细腻的观察力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庭树响忽振”——夜晚庭院中树木的响动,暗示风起,给人一种生动的画面。
  2. “天涯知已秋”——远方的朋友,知己,已感受到秋天的到来,表达思念之情。
  3. “檐端数萤没”——屋檐下的萤火虫渐渐飞走,象征着夜的静谧和孤寂。
  4. “槛处一星流”——窗边流动的星光,营造出一种梦幻的氛围。
  5. “雨气寒生枕”——寒冷的雨气渗透到枕头,增加了环境的寒意。
  6. “钟声远到楼”——远处传来的钟声,增添了夜晚的层次感。
  7. “鸣蛙莫喧聒”——希望蛙鸣声不要过于喧闹,以免打扰到思考。
  8. “征客未停驺”——旅途中的客人尚未停下马,表达了对归宿的渴望。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比喻(“一星流”)、拟人(“庭树响忽振”)、对仗等修辞手法,使得诗句音韵和谐,意象丰富,情感真挚。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秋夜的景色与氛围,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和对孤独旅程的感慨,展现了人生中的无奈与对安宁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庭树:象征着家的温馨与自然的联系。
  2. 萤火虫:代表着生命的闪烁与短暂,亦是思念的寄托。
  3. 星光:象征着希望与梦想。
  4. 雨气:代表着季节的变化与内心的感受。
  5. 钟声: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感慨。
  6. 鸣蛙:象征着自然的声音,带来宁静与喧嚣的对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天涯知已秋”,指的是哪个季节? A. 春
    B. 夏
    C. 秋
    D. 冬

  2. “檐端数萤没”中的“萤”指的是什么? A. 蝴蝶
    B. 蜜蜂
    C. 萤火虫
    D. 苍蝇

  3. 诗人希望“鸣蛙”怎样? A. 更加喧闹
    B. 不要喧闹
    C. 停止鸣叫
    D. 变得悦耳

答案

  1. C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李白的《静夜思》同样表达思乡之情,但更侧重于对家庭的思念;而梦麟的《夜宿高桥》则通过自然景色描写,展现了对友人的思念和旅途的孤独,表现手法和情感基调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清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词的艺术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