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依韵和达观师闻蝉
原文展示:
饮余晨露吸余风,噪遍高枝为俗聋。
欲比伯夷清已甚,不餐周粟腹常空。
白话文翻译:
我饮着清晨的露水,吸入轻柔的风,
蝉鸣声传遍高树,令人烦躁耳聋。
我想要比伯夷更清白,却常常空腹不食周朝的谷物。
注释:
- 饮余:饮用剩余的。
- 晨露:早晨的露水,象征清新和纯净。
- 噪遍高枝:蝉鸣声响遍了树梢。
- 俗聋:指因世俗的喧闹而耳聋,形容对世俗事物的厌烦。
- 伯夷:古代贤者,因不愿食周朝的食物而隐居。
- 周粟:指周朝的谷物,象征世俗的财富和物质。
典故解析:
伯夷是春秋时期的贤人,以高洁自守著称。他宁愿饿死也不愿屈从于周朝的统治,代表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世俗利益的拒绝。诗中提到他的名字,意在表达自己对清白和理想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云,号节斋,南宋时期著名诗人、文学家,以诗歌和散文闻名。他的诗风沉稳、清新,常融入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梅尧臣隐居于山林之际,表达了他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理想清白生活的渴望,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浮躁与人们内心的困惑。
诗歌鉴赏:
这首诗用蝉鸣作为引子,传达了诗人对世俗喧嚣的反感和对清静生活的向往。开头两句描绘了清晨时分的自然景象,饮露、吸风的意象让人感受到一种清新与宁静,但随之而来的蝉鸣却打破了这种沉静,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无奈和对世俗的厌倦。接下来的两句则引入了伯夷的典故,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然而现实却让他不得不忍受饥饿与空虚,反映出一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这首诗在意境上通过自然景物与历史典故的结合,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句描绘了饮露、吸风的悠闲,暗示诗人向往自然的纯净。
- 第二句的蝉鸣则象征着人世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
- 第三句中提到的伯夷代表了理想的象征,表达了诗人的追求。
- 第四句则揭示了现实的困境,尽管追求清白,仍不得不面临饥饿。
-
修辞手法:
- 对比:清晨的宁静与蝉鸣的喧哗形成鲜明对比。
- 典故:引用伯夷的故事,增加了诗歌的深度。
- 象征:蝉声象征世俗的烦扰,露水象征清新的生活。
-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对清白生活的渴望与对世俗浮华的厌倦,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意象分析:
- 晨露:象征纯净与清新,代表诗人渴望的生活状态。
- 蝉鸣:象征世俗的喧闹与繁杂,反映了诗人的厌烦。
- 伯夷:象征理想与清白,代表追求高尚理想的人格。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伯夷”代表什么?
A. 追求名利 B. 追求理想 C. 追求权力 D. 追求财富 -
诗人对世俗生活的态度是?
A. 喜欢 B. 厌恶 C. 疏离 D. 否定 -
“饮余晨露吸余风”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享受自然 B. 忧虑人生 C. 怀念过去 D. 追求财富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蝉》 by 杜甫
- 《夏日绝句》 by 李清照
诗词对比:
- 杜甫的《蝉》与梅尧臣的此诗都表现了对蝉的描绘,但杜甫的诗更侧重于对蝉鸣的赞美,而梅尧臣则通过蝉鸣表达了对世俗的厌倦。两首诗在意象的使用和情感表达上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梅尧臣评传》